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2017年真的就只剩最后一個月了,年初制定的學習計劃,掐指一算,又啪啪啪打臉了吧?今天的文章是關于時間管理的,但并不僅僅只是時間管理,拖延癥晚期患者們請抱緊我,前方發車了~

       關于時間管理,很多人覺得就是幾本時間管理書籍,是排得密不透風的日程表,或者是各種神奇的時間管理工具。看了很多書,知道了很多小技巧,最終還是學不好英語。為什么會這樣子?

 

事實上,時間管理問題從來不是靠幾本書幾個方法就能解決的,過多將注意力放在方法和工具層面上只會本末倒置。因為工具只能告訴你“怎樣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快”,卻無法告訴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

 

時間管理是在做選擇題,而不是計算題

 

對于每個人來說,一天永遠只有24小時,無論怎么管理都不可能增加一秒或者減少一秒,我們只能“選擇”在哪里花時間。比如,同樣是晚上睡前的一個小時,你愿意用來刷朋友圈,和朋友聊天,還是用來看書學習?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題目,但每個人的選擇可能都不盡相同。

 

對于時間管理,做正確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確要重要得多。時間管理做得好的人,只不過是善于把時間精力放在那些正確的事情上罷了。

 

舉個例子,《喬布斯傳》里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喬布斯很喜歡黑色款的毛衣,于是請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做了100多件相同款式的。對此,喬布斯的解釋是,他每天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并不想在應該穿什么衣服這樣的瑣事上費神,黑色襯衫加牛仔褲的經典行頭免去了他穿衣搭配的煩惱,讓他有更多的時間集中在公司事務管理上。這是一個很簡單粗暴的方法,但卻能節省下不少時間。

 

粗略估算一下,假如他每天需要花10分鐘來考慮穿衣問題,一年下來就是60個小時——這足以做很多事情了。不僅僅是喬布斯,臉書的老大扎克伯格也是以亙古不變的灰色T恤在公眾面前亮相。

 

對于他們來說,正確的事情應該是管理好公司,打造更多改變世界的產品,而不是每天研究怎么穿衣吃飯。

 

即使是對普通人來說,做正確的事情也至關重要。

 

很多人做不好時間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區分不了事情的優先級,把所有事情一股腦塞進日程表里,結果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時間。明確好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什么是不重要的事情,是做好時間管理的第一步。

 

區分事情的優先級至關重要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判斷一件事情是否重要?判斷標準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那些能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每天經常感到忙碌不安,但又道不出個所以然,很有可能是目標管理出了問題:你缺少一個明確的,值得你每天在上面花費時間精力的目標。

 

目標缺失會導致優先級混亂,做無用功,進而出現“越忙越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后果。

 

能讓我們感到充實的,并不是排得滿滿的日程表,而是發現自己離目標又近了一步。能讓我們呼吸平緩目光堅定的,一定是自己每天都在進步這個事實本身。
 

找到自己的目標是重中之重

 

對于時間管理,最重要的并不是尋找工具和方法,而是應該先反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么?我希望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希望過上什么樣的生活?我愿意為了這個目標付出怎樣的努力?”

 

一旦你對這些問題有了清晰的答案,時間管理自然也就有了方向,你會清楚怎樣去判斷一件事情的優先級,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

 

史蒂芬·柯維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成功學,但書本身確實很不錯)中提到了一個時間管理原則:進行優先級劃分。

 

比如,我們可以把事情歸為緊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這幾類。我們要完成的,應該是那些重要的事情。盡量減少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才能利用好時間。

 

 

 

假如你的目標是學好英語,你應該將它放到“重要的事情”這個位置上,如果你愿意讓它成為像吃飯睡覺這樣的習慣,那么你一定能夠想方設法抽出時間來學習——少做或不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是了,比如娛樂,比如閑聊和玩手機。

 

對于大學生來說,那些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應該是學習——學習的內容并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而是一切你感興趣的學科和領域。在大學中學好專業知識,學好英語,如果還有可能的話,去培養一門你愿意花上一生時間去打磨的興趣愛好。理解這一點之后,相信迷茫的大學生會少很多吧?

 

將一種時間管理工具用到極致

 

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各種時間管理工具才有了足夠的意義。比如番茄工作法,它本質上傳達的是這樣的理念:排除外界干擾,集中一段時間專注于某件事情,勞逸結合,追求最高效率。其他的時間管理工具在原理上也大同小異,工具并沒有好壞之分,將任何一種工具用到極致,結果肯定不會差。

 

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時間也是一種貨幣”——如果你認同這一觀點的話,你會開始理解用金錢換時間這種行為。

 

比如,同樣去一個地方,坐公交車要半個小時,打車只要十分鐘,這個時候,打車會是更加明智的選擇。為什么有些人愿意花上月薪的二分之一來租一間離公司更近的房子?因為在他們的眼里,時間的價值更大。付費購買服務,更換生產力工具(比如換一臺更快的電腦),甚至是租一間離公司更近一點的房子,這些都是用金錢換取時間和便利的體現。

 

現代社會所能提供的最大好處在于,我們能夠將對自己不重要的事情交給更好的工具或專業人士來處理,從而集中精力解決更重要的事情。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將學英語變成習慣,碎片化學習

 

回到開頭的問題中來:對于普通人來說,每天怎樣抽出時間學英語?相信你此時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了吧?

 

將學英語變成一種習慣,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抽出時間學習就不再是一件難事。減少做其他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娛樂,通勤),時間總是可以擠出來的。

 

學英語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有整塊的時間才可以開始,零碎的時間如果能加以利用,效果同樣很好——如果你曾經統計過自己每天的時間開銷的話,你會發現,“碎片時間”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換句話說,我們能每天積累下來的零碎學習時間其實相當可觀。

 

我常年帶著耳機和kindle出門, 在路上會聽聽經濟學人或者有聲書,有空閑時間也會在kindle上看幾篇文章,日積月累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語言學習有個好處在于,它可以多線程進行。比如,我是一邊聽著有聲書一邊寫下這篇文章的,此刻我的電腦上正在放著小說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的有聲版——你也可以嘗試一下,平時在上網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將背景音樂換成英語聽力,你并不需要時刻留意聽力說了什么,把它當成背景音樂就行。時間一久,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發現了一個很棒的表達,忽然理解了一個句子的意思,之前學過的單詞在聽力中重現了等等。我們把它叫做“驚喜” (Serendipity),而將英語學習當成一種生活習慣,是發現驚喜的最好方式。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每天抽出一兩個小時來學英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并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意的問題。

 

時間管理本質上是自我的管理,是目標的管理——給自己一個目標,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

 

這是讓我們進步的最好方式,也是能讓我們在時間呼嘯而過時還能心平氣和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