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決定考研的考生,初做決定的時候很忙,擇校,擇專業,備考等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大家。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下面這篇文章,為大家考研解惑,希望下文能夠幫助到小伙伴們。
擇校擇專業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
說到需求,當然就是你考研是想要達到什么目的。我舉幾個例子,假如說你打算將來考選調生,那么985院校就是目標,專業視具體要求而定;假如你想回老家考個公務員,那選擇一個匹配崗位的學校和專業即可;假如你想進入某些知名企業,那么應該調研清楚它的目標院校是什么檔次,然后作出選擇。
其實在需求這個問題上,很多同學都是能明白的,但是在風險這個問題上,就被太多人忽略了。網上的考研經驗帖,最受歡迎的就是逆襲帖,這給很多人一個錯覺,名校熱門專業并不難考,我上我也行。在選擇院校和專業時,務必要結合自身來評估風險,不一定要多么精確,但是不能好高騖遠,做白日夢。我記得去年某個同學和我考一樣的學校和專業,他估計自己有三成把握,最后分數卻足足差了90分。評估風險不是主觀臆斷,憑空想象的,要結合自己的情況,要評估對手的情況,現在考研的人越來越多,出現大小年的概率越來越低了。
先說競爭對手方面的因素,這一方面主要從目標院校歷年的考生和錄取情況來評估。
1.初試科目是什么
2.專業課參考書是什么
3.最近三年的分數線(這一定要看地區,不要盲目對比,二區的380和北京上海的380完全不是一回事)
4.最近三年的報錄比
5.報考學生的生源大概水平
6.復試什么形式,在總分中占比多少
7.最后實際錄取學生的總分及單科分數分布(和其他院校對比,要對比同地區的學校公共課的分數,專業課不具可比性)
8.最后錄取學生的本科背景
9.錄取學生中二戰以以上的學生比例
10.錄取的跨校跨專業學生的比例
以上信息都不是能百度的,需要自己去搜集,像5、8、9、10這些問題不需要多么精準,知道大概水平即可。至于怎么搜集,最直接的就是找上一屆錄取的前輩。
自身因素方面:
1.高中學習狀態及高考成績(高中是否盡力學習,高考是正常發揮還是失常或者超常發揮。這一點可以衡量潛在的學習能力,畢竟高考和考研都是類似的應試)
2.本科院校及專業(正常錄取還是填志愿失誤造成滑檔)
3.本科成績(結合自己學習努力程度來看)
4.個人學習習慣和自制力(十幾年的讀書經歷,想必自己心中應該有數。在考研這種靠自己自律的環境下,能夠發生重大改變的人少之又少,不要高估自己的決心和毅力)
5.考研時間(自己有多少時間準備,本科課程能不能應付,學校的瑣事會不會消耗太多時間)
6.自身心態(自己心態建設做的怎么樣,是不是過于焦慮和敏感,是不是能夠承壓)
7.公共課基礎如何
8.是否跨專業,專業課是否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