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最近,關于裁員的風波不少,未來一段時間也不會少。在我們印象中,企業裁員一般是遇到了問題,而且是遇到了大問題。
比如,以前聯想裁員,風波多大啊,一篇《聯想不是家》火了,從那以后,企業的“家文化”被削弱了不少。那一次,也硬逼得柳傳志再次出山,親上一線。
從現在開始,優秀企業可能又開始裁員了,而且大企業是重點。這與企業無關,與時代有關。倒不是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而是時代變了。
這輪裁員,基本上是因為企業的經營導向發生了變化,從規模導向轉向效率導向、利潤導向。原來不計代價投入的現象改變了,不講效率只講規模的現象改變了,企業開始從“做大”改為“做強”了。
這種裁員,我稱為“轉型式裁員”。
這不會是個別企業的現象,將會是一群企業所面臨的選擇。不僅是經營差的企業會,好企業甚至做得更早。
這不是壞事,從整體上講應該是好事。
轉型式裁員,始于美的
美的是不是第一個做轉型式裁員的企業,我不知道。但美的是轉型式裁員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家,不妨將它作為一個標志。
2010年,美的銷售額突破千億元;2011年,就迎來了產能過剩、市場收縮。這一年,恰逢美的少帥方洪波上任。
方洪波開出的處方是:減員瘦身、戰略轉型。因為多年的快速發展,導致美的“虛胖”。
首先是產品“瘦身”,比如,2011年,美的的產品類型多達2.2萬個,“瘦身”到只有2000多個。美的風扇原來有150多個型號,現在精簡到只有20-30個;洗衣機原來有2000多個型號,精簡到只有450個。
其次是“流程再造”,也是“瘦身”。在各事業部推廣“T+3”計劃,三天經銷商下單,三天備料,三天生產線,三天配送發貨,周轉天數從十五天縮短到9天。原來從產品出廠到消費者手中,需要裝卸6次,現在下降了一半。
最后是“組織再造”,還是“瘦身”。組織更加扁平化,打破“科層制”,推進“合伙人計劃”。
“瘦身”的結果是,美的關閉了10多個工業園區和制造基地,變賣了7000畝廠房用地和工廠設備。當時管理人員2.5萬人,員工總數接近20萬,在一年內,僅僅管理人員就縮減了1萬人,共計裁員大約7萬人。
像美的這種大規模的企業裁員,一定會激起不小的風波。2012年,憤怒的美的員工利用當時興起的微博散布公司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他們建立了多個群來抱團和“伸張正義”。媒體也推波助瀾,一些媒體更試圖找出美的已經病入膏肓的證據。
實際上,美的恰恰是因為瘦身早,轉型早,現在的經營才更加良性化。
轉型難逃瘦身裁員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有過關于“做大”還是“做強”的爭論。先做強的論調總能占據道德制高點,但先做大毫無疑問更有市場。在做大論快速提升市場占有率的時候,做強論是沒市場的。
然而,如果持續做大的空間沒有了之后,企業不得不被逼向“做強”。
美的所做的瘦身、轉型,無疑就是做強的開始。中國的龍頭企業,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做強之路”。
做強為什么會從瘦身開始、從轉型開始?
中國的“做強”,實際上有兩個方向:
一是產品的升級。
消費者數量滿足后,必然開始追求品質的滿足。其道理如同上面所講,做大的空間沒有了,必然轉向做強;
二是從規模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和利潤驅動。
中國以前的規模導向,確實存在不計代價做銷量,不計效率做銷售的現象。規模的增長,又確實能夠攤薄費用。所謂的不計代價,其實是核算過代價的,即規模增長對利潤增長的貢獻,可能超過效率的提升帶來的貢獻。中國企業的集體選擇,其實并沒有錯。
記得2014年,快消品行業龍頭企業銷量集體下滑時,企業的集體選擇仍然是不計代價挽救銷量,2015年仍然如此。只是到了2016年,很多企業才開始意識到,行業增長空間確實很小了,又被電商等微商分流,企業只有轉向效率導向了。
因為“不計代價”做銷量,所以多數企業確實存在“虛胖”的現象,所以,效率導向的第一步會是“瘦身”,瘦身就要裁員。
美的已經演繹了產品瘦身、組織和流程瘦身,導致大量冗余人員。所以,裁員是正常的。
我們再看統一2017年的“新政”,“零基預算”“直營改客營”“飲食合并”,其實都隱含著瘦身。比如,飲料和食品的合并,最后一定會“瘦身”。
在轉型過程中,有一個詞會經常見到:整合。這是個中性詞。無論是企業內部的整合,還是經銷商的整合,無不意味著組織的調整,意味著會產生一些冗員。
效率導向
過去,規模就意味著利潤。在增量封頂時,調整產品結構和節約費用,成為利潤的新來源。當然,效率導向、利潤導向做得好,最終可能會帶來規模的增長。
那么,提升效率從哪些領域入手呢?
大致有下列幾方面:
一是組織再造,或者說是組織扁平化。
現在企業都有一個大總部,組織越大,效率越低。
總部是干什么的?
總部不是做事的,總部是防范風險的,所以,組織更多的是在對做事的“說NO”。總部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會把流程復雜化,通過流程控制做事的人。
組織再造的第二部分是中層。
中層是干什么的?
中層一不決策,二不做事。中層的角色決定了它以溝通為主。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經營單元小型化的時代,中層的角色被弱化了,比如海爾。
在海爾和美的的組織再造中,都有1萬名管理人員被裁,占比極高。比如美的管理人員被裁1萬人,占總人數2.5萬的40%。
無論從中國企業還是從外國企業裁員的情況來看,裁員并沒有影響企業正常運轉,這就說明在企業沒有危機時,人員本身就是多余的。
二是流程再造。
統一的“飲食合并”是流程再造,美的的“T+3”計劃也是流程再造。
三是專業外包。
過去,在社會化分工低效的情況下,企業干了很多本該由專業化分工完成的事情。現在,是時候把能夠外包的工作外包出去了,比如物流外包。
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新的互聯網平臺,比如天貓,企業不得不把部分工作建立在專業平臺上。
效率導向意味著:
1. 在內部用更少的人干更多的事;
2. 把自己干不劃算的事外包出去。
大企業是重點
大企業是轉型式裁員的重點,并不是說大企業的效率更低。因為在規模經濟時代,大企業有“占位”意識,只有大企業才有“不計代價”的思維,小企業的小本經營,利潤導向一直占據主導。
特別是那些品類較多的企業,過去規模增長的時代,基本上是品類事業部制。
比如,20世紀90年代末,曾經有過一個爭論:美的實行事業部制,基本思維是“分”;科龍實行品類整合,基本思維是“合”。當然,最后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分”的結果是越做越大,“合”的結果是消失了。當然,不能完全說兩者的結局就是由分與合決定的。
當時,有人請我評論“分與合”這件事,我引用了臺灣宏基施振榮的一句話:分是為了做大規模,合是為了增加利潤。這是我當時見到的對“分與合”的經典解讀。
不僅是美的,當時品類多元化的企業,比如康師傅、統一,基本都是品類事業部制,經銷商也是單品類經營。在行業快速增長的時代,這是有利于規模增長的。那個時候,規模“求親靠友”帶來的效益,遠甚于節省費用帶來的利益。
為什么說轉型式裁員,大企業是重點呢?
因為大企業品類比較多,品類之間基本以“分”為主。現在規模增長見頂,只有通過“合”提升效益,于是,大企業的整合才是重點,整合通常會產生冗員。
結構性裁員
整合裁員,與經營困境無關,只與時代有關。
結構性裁員,就是有的崗位會被裁,有的崗位還會在增員。這與互聯網有關。比如電商部門前幾年就在增員,最近,互聯網的品牌傳播又逐步成為趨勢,當然也會增員。
沒有必要妖魔化裁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經營模式,模式之間的轉換,一定會產生結構性裁員或增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