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我們所尊重的真理,是那些誕生于磨難中的真理。 ——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猶太女作家蘇珊 桑塔格
4月23日從香港飛往以色列的LY076航班上,除去我們上海交大安泰EMBA游學團隊,還有國內兩所著名大學的EMBA游學團,問他們為何去以色列,回答都是想了解、學習以色列的創新。
5月1日從以色列返回北京,在特拉維夫機場候機時碰到了吉林大學幾位熟悉的老師,他們已與以色列兩所大學開展了多年互派學生的合作,這次他們是來參加教育會議。
往返以色列航班上,還有更多的國內旅游團,問及他們為什么去以色列旅游,其說紛呈:以色列重視教育,孩子們智力超人,看看以色列如何教子成才;耶路撒冷可是圣城,看看圣跡,看看信眾們的朝圣……
我是與他人一樣帶著以色列 “創新何在,智慧何來,心歸何處”的問題踏上了那片蒼涼、干旱又豐饒、繁榮的土地,十幾天的以色列之行,我是載著一些沉重又清晰的思考歸程。
創新何在?
位于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有一半以上的國土被廣袤無垠的內蓋夫沙漠所覆蓋,而在沙漠以外,高原、山地又占去了大半。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以色列多是干旱與半干旱區,全年降水不過300毫米,但以色列種植了4億多棵樹木,他們發明了滴灌技術,幾乎每一棵樹木土壤下,每一片綠地下都覆蓋著直徑2-3厘米的特制滴灌管線,這使得以色列成為全世界唯一沙漠化在減少的國家。
放眼內蓋夫無際沙漠,在馬薩達古城鳥瞰腳下的礫石、沙土,駐足死海邊看著那一層層傷痕般的岸基,這里沒有生命的綠色,沒有活水的流淌,你真的會有一種置身死寂、悲哀、急迫求生的恐懼感。就是這樣一個極度缺水的國家卻創造了最好的海水淡化技術,廢水循環利用技術。以色列的廢水循環利用率又是全世界第一。
在這樣一片沙化、干旱、缺水的土地上,該怎樣發展農業呢?技術是唯一的出路。科學育種、節水滴灌、精益種植……以色列的高科技竟然萌芽于一無所有的農業,以色列農業的科技貢獻率達到了95%,還是全世界第一。
以色列1948年建國,當時不過幾十萬人口。70多年間歷經多次規模化猶太人遷徙回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現在以色列也不過800萬人,幾乎談不上國內市場。加上面對著三層包圍,以色列的產品也不能擴及到周邊國家,面向歐美、開拓亞洲、直達澳洲,讓世界成為以色列的市場。
干旱的沙漠,創造出土地;缺水的國度,淡化海水,廢水利用;沒有農業,讓科技成就農業;沒有國內市場,周邊市場,讓世界成為市場。
在最困難處創新,在問題中創新,在一無所有處絕處逢生,在別無選擇處創新求生。這就是以色列的創新所在。
問題不止于此。以色列更是面向未來創新。
在網絡、軟件、計算機、電信領域,以色列卓越超群,從閃存、ICQ、Waze、mobileye、zula……可謂群雄競秀。深入想一想,為什么這樣小的一個國家能在信息化領域有如此多的創新呢?年輕的以色列人要擺脫阿拉伯世界對他們的包圍,他們說:你越想控制我,我就越要讓你看到我能掙脫。在信息化領域邊界、距離都沒有意義,國界高墻都不能擋住聯結世界。以色列風險資本家歐娜.貝瑞說得好:在以色列高科技通訊成為一種全國性運動,幫助我們克服生活在一個被敵人包圍的小國所產生的那種幽閉恐懼癥。
地理的邊界阻擋不住信息在全世界的傳輸交流。在地理的界限面前,以色列開辟了信息天空。
除此之外,以色列在綠色能源、健康醫療、智能機器、航天航空、交通物流、軍事產業許多領域都頗多創新、領先世界。以色列,一個叢爾小國,卻擁有近萬家高科技創新企業。除美國之外,以色列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多。以色列人均風險投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曾是美國人均2.5倍,歐洲國家的30多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00多倍。
以色列的創新能力被世界認同。
這次在以色列,我們參觀了全球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領先者mobileye公司。該系統已在幾十家汽車廠應用,也可以后裝置在汽車上。該系統能非常有效的保障客戶的安全和大量減少各種交通事故。正是因為自動駕駛主動安全應用的廣闊前景,英特爾公司剛剛以153億美金收購了mobileye公司。
風險規避的虔誠信徒巴菲特從不收購外國公司,卻以45億美金買下了一家以色列公司。
因此,以色列被稱為第二硅谷。硅谷的本質就是面向未來的創新,或者說硅谷的本質正是創新未來。這也正是以色列的創新所在。
智慧何來?
看一看如下名單:
我們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解開人類深層心理奧秘的弗洛伊德
一個人抵得上一打社會學泰斗的馬克斯.韋伯
20世紀數一數二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現象學奠基人胡塞爾
法蘭西學派代表馬爾庫塞
后現代結構學派掌門人德里達
挑戰一切既定真理的波普爾
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哈耶克
持不同政見者、首屈一指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
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以賽亞.伯林
西方近代最引人注目的女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
意識流小說奠基人普魯斯特
一生不斷出奇制勝的藝術家畢加索
浪漫派音樂大師門德爾松
在沖突世界縱橫捭闔的外交家基辛格
Google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
投資大師索羅斯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卡爾.馬克思
我不能再寫下去。因為再寫下去將是長長的名單。我只能說,幾乎在20世紀任一領域中位列前三位的偉大創新者、思想家、文化人都有一位猶太人身在其中。
說以色列人、猶太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最有思想的民族,此話并不為過。問題是猶太人、以色列人何以如此?猶太人、以色列人的智慧何來、思想何來?
來自對學習的熱愛、對教育的尊重。
以色列、猶太人承受了兩千年的戰亂殺戮、無家可歸的苦難,他們都意識到房屋會被燒毀,財富會被掠奪,他們總會有下一次一無所有、流離失所。
而唯一能永遠屬于自己的只有知識與智慧。他們需要知識、智慧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復活。他們總寄希望自己的子女努力讀書,掌握唯一不會被別人搶走霸占的知識與智慧。同時,猶太經典也要求自己的信眾尊重知識、尊重智慧。
來自開放、來自汲取。
以色列、猶太人無家可歸,各處奔波,但他們的心靈向一切文化和空間開放。他們在世界各地汲取各民族的智慧。以色列人承載著全世界流浪者最狂放的信念:走遠一點,停久一點,看透徹一點……。
我們在世界各地總是可以看到一家幾口、數家同行的黑衣猶太人旅游,看到年輕的衣著隨便的以色列、猶太人行走,也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國讀書的以色列、猶太青年學生,看到在世界各地工作、經商的以色列人、猶太人…… 當人們了解了以色列現在只有800萬人口時,心中總不免疑問,以色列人是否都游蕩在世界各地,留在國內的很少吧?歷史學家愛德華.勒特維克統計大部分以色列人35歲的時候就已經游歷過超過12個國家。
以色列、猶太人就像潮汐涌動一樣,從圣城耶路撒冷、從特拉維夫、從海法、從貝爾謝巴涌向世界各地,汲取吸收各國各民族的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又涌回以色列。這是一次次知識與智慧的碰撞與提升。
來自平等、來自挑戰權威。
不平等的民族絕不會是真正智慧的民族。
在等級社會中,人的智慧也是分為等級的。智慧是高貴者的私有物。社會等級越高的人越認為自己有智慧,越藐視、抵視社會等級低者的智慧。越要求下層不能有思想,不能提問題,只能有服從。這怎么能有豐富多彩、與眾不同的智慧呢?在等級社會里,學校也是如此,總認為老師有智慧,學生沒有智慧,學生只有聽老師灌輸知識的責任,沒有向老師提問題、否定老師的權利。
以色列、猶太人則反其道而行之。這是一個在上帝面前思想上、精神上人人平等的民族,誰都可以挑戰權威,誰都可以挑戰既成之事。在學校里,老師總是鼓勵孩子們懷疑書本、提出問題、表達己見。
預備役少校團長納提.羅說,等級在預備役中根本不存在,一個普通的士兵可以在訓練中告訴一名將軍:你這么做是錯誤的,應該那樣做。
預備役軍官和歷史學家邁克爾.奧倫說,如果你和一群以色列將軍圍坐在一起,然后大家都想來一杯咖啡,那么一定是離咖啡壺最近的那個人去為大家準備咖啡。而不論這個人是將軍還是校官,對于所有軍官來說,為士兵準備咖啡是很平常的事。
我們在以色列短短幾天也算設身處地體會了以色列的平等。在特拉維夫大學,我們邀請以色列經濟部司長Yariv Becher、外務部處長Ran Peleg、律師Yoav Sade、催化劑基金創始人Edouard Cukierman 座談中國-以色列商務合作,現場不論從衣著、舉止你根本分不出來誰是官員、誰是商界人士,衣著都隨便、舉止都輕松……沒有座位排列,誰先來誰先坐,發言更沒有先后,誰熟悉那個話題誰就先講,我們的印象是律師先生可能是話多的職業習慣而總是喜歡先講、講的最多。
以色列人自己說,有兩個以色列人在一起一定會有三個想法。三個同事在一起做事,如果想法總是一致,說明其中有兩個是多余的。
不論是在特拉維夫大學交流還是參觀企業、科技開發區,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以色列的創新智慧總是自下而上,總是來自獨立思考、來自對權威的挑戰,對既成的突破。
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創新?不就是不同以往,不同現在,不同別人,不同大家一樣嗎,都一樣還叫創新嗎?
在以色列,我更深刻的理解到智慧的本質不是單純的汲取、記憶、盲從,而是挑戰與突破。
人們說,不理解猶太教、基督教等宗教就不能真正體悟全部西方文化。也有人說,全部西方文明就來源于希伯來與希臘。
希臘,是我頂禮膜拜之地。我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都有研究古希臘巴門尼德、芝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內容。以往我們多年交好巴勒斯坦,敵視以色列。自然不能去猶太教、基督教發源之地。近年來,我們在外交上理性、務實,與以色列交往日益增多。國人有機會探訪那片神秘的國土。
在伯利恒耶穌誕生地、在加利利湖神跡之所、在圣殿西墻、在錫鞍山上最后晚餐的餐廳、在耶穌定罪的安多尼亞城門、在被教眾們認為耶穌被釘死、埋葬、復活的圣墓教堂……涌動著從世界各地來虔誠朝圣的長長人群。
對于猶太教徒、基督教徒來說,他們的一生最主要的就是研究經文教義、踐行宗教精神、實現朝圣之旅。
對于那些不是宗教信眾的人們,面對著一個個虔誠的面孔、撫摸著哭墻激動的人們、特別是拉著嬰兒的小手碰觸到神跡的母親、不能自理坐著輪椅矚目耶穌神像的老人,我們能想到什么呢?
心歸何處?
這是我面對此景此情的感觸。
兩千年禍端不絕、兩千年家破人亡、兩千年流離失所,猶太人的心中、以色列人的心中總有一個精神歸處——回家,回到神圣的耶路撒冷。兩千年的堅忍不拔,終于有了自己的國家,終于有了自己的土地。
你可以不是宗教信徒,但你是否也要有一種精神。
你的一生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物資的豐饒而生存,也需要為了一種精神價值而堅持。
此次為我們講授猶太教文化的拉比也說,今天一些以色列人堅持的并不都是教義的原典,在以色列人中約有15%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并不堅信猶太教。在特拉維夫大學陪同我們的女老師,在猶太博物館為我們講解的年輕工作人員都很坦誠的表示不是教徒。但他們都說,他們要堅持猶太人做事堅韌不拔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才能成就世俗的事業。
愛因斯坦說過,宗教總是要求人們有所敬畏。人們可以不在經典教義的意義上相信宗教,但你要體悟、踐行宗教內涵的敬畏精神、善良精神等。如果你有了敬畏精神、及與人為善的價值態度,你在世俗的世界也會有所敬畏、有些許虔誠,你在世俗的社會也會與人為善、不行惡事。
以色列的創新不僅僅在于它智慧超群、技術突破,更在于它的創新有精神定向,更在于它創新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人們的困難、為了使人類未來更美好。所以,他們的創新動機不是在尋找賺錢機會的風口,他們創新的做法不是走捷徑的取巧,他們創新也不是以鄰為壑的封閉,而是腳踏實地的科學探索、技術洞察、日日為功的不懈努力,人人互助的共同創造。
你可以不是教徒,但你的世俗生活要有所敬畏,你的世俗生活要有精神來定向,你的精神要有歸宿。有了敬畏,你不會為所欲為;有了精神定向,你行事會善良從容,有了精神歸宿,你不會永不滿足于物欲,無所皈依的茫然與焦慮。
圣城耶路撒冷,不僅僅關乎宗教,也啟明世俗。
最后,我要說的是以色列并不是完美無缺。今日的以色列還是充滿著矛盾:對外,巴以沖突在可預見的未來并不能止息,它是被威脅的國家,它也在威脅著別人;對內,深度變革的以色列社會在兩極分化,昨天,它是為回到家園統一目標奮斗的國家,今天,它也迷茫擔憂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