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彼得·蒂爾被行業內的人稱為硅谷的“黑幫教父”,他在1998年創建的在線支付網站PayPal人初創團隊被稱為“PayPal黑幫”。
1. 蒂爾陣容強大的創業黑幫
2002年,蒂爾和他的團隊以15億美元的價格把PayPal賣給EBay,兌現了5500萬美元。如今,PayPal的創業成員,幾乎全部成為硅谷的重頭企業家。如被稱為硅谷鋼鐵俠的特斯拉創始人埃隆?穆斯克(Elon Musk),美國商鋪點評網站Yelp的首席執行官杰里米?斯多普爾曼,YouTube創始人查德?赫利(Chad Hurley)和陳士駿(Steve Chen)等。
蒂爾是這個創業黑幫的團隊核心,這個團隊成員都是“怪咖”,在初創6人團隊中,有4人中學玩過炸藥。它們都知識淵博,掌握多種語言,精通數學。蒂爾讓每個人只負責一件事,每個人的工作都是獨特的,沒有競爭。在他看來,初創企業就像是黑幫,大家長時間在一起,甚至忽視家人,拋棄了周圍世界,每個人在團隊中都有強烈的歸屬感。
如今蒂爾已經成為一個職業的風險投資人,并在2005年投資5000萬美元創辦了Founders Fund風險投資公司。2004年夏天,他以50萬美元獲得Facebook7%的股份,是扎克伯格的第一個外部投資人,當時Facebook在哈佛大學內已經有了10萬用戶,扎克伯格急需資金購買服務器。這是蒂爾最成功的一次投資,蒂爾至少從這筆投資中套現了10億美元,目前他仍然持有價值2億美元的股份。
2.鼓勵在校學生休學創業
2010年,蒂爾推出 “20 under 20”項目,每年選出20-25個20歲以下的青年天才,兩年之內給他們10萬美元去做他們自己最想做的創業項目。正如該項目的官網上所寫的:Some ideas can't wait(有些創意實在不能坐等!),蒂爾鼓勵大學生輟學去實踐自己的想法。但是這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認為這是“10年來導向性最錯誤的慈善項目,他旨在賄賂學生拋棄學校教育。” 而麻省理工學院(MIT)卻在項目成立之初就熱烈祝賀它的兩個學生入選,并稱他們如果想回來隨時可以回來。
在這個項目的網站首頁,彼得.蒂爾還引用馬克.吐溫的一句話表明他的想法:I have never let my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我從沒讓上學這件事干擾我的教育)。蒂爾想要證明:人們除了高等教育之外,還有其他的成功路徑。而眾所周知的是,互聯網行業許多大佬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Facebook創始人、蘋果前執行總裁史蒂芬?喬布斯都是中途輟學且創業有成。
不同于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蒂爾在學生時代循規蹈矩,考入了斯坦福法學院,和他的同學一樣,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得到法學院的最高分,之后進入美國的最高法院。蒂爾是從數以萬計的學生中脫穎而出的十幾個精英學生之一,他成為了最高法院的書記員。在聯邦上訴法院工作了一年之后,他得到了書記員的面試資格,雖然面試進展順利,但是他還是沒能成功入選,這個打擊讓他意志消沉。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1998年蒂爾轉身投入硅谷互聯網行業,創立了在線支付網站PayPal,之后他的事業卻一直順風順水。在他的著作《從0到1》中他回憶道,2004年偶然碰到了以前法學院的老朋友,他被打趣道:“彼得,你是不是很慶幸自己當年沒有競爭上書記員?”而蒂爾正認同他同學的觀點,他在書中說道:“從后來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都知道如果贏得當年那場競爭,我的人生就會向壞的方向轉變。如果當年真的留在了最高法院,我可能這輩子都只能錄取證言,起草別人的商業協議,而沒有機會自己去創造新事物。很難說這兩條路的差別有多大,只能說機會成本真的很高。”
3.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在中國,我們的老祖宗的觀念是“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思是當官了還有空閑時間就去學習。一千多年來掌握中國話語權的儒生們認為青年才俊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大丈夫應該把當高官繼而治理天下作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標準。雖然古人還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是寒窗苦讀不過是為了有一天考取功名從而平步青云,所以到了清朝也就常常鬧出“范進中舉”那樣的荒誕笑話。到如今,“官本位”思想雖然淡化,但是公務員還是被視為鐵飯碗,成為很多大學生定位自己社會身份時的首要選項。
現如今,中國社會里廣大熱血青年的可以選擇的路多了很多,但是在父母的囑咐,老師前輩的教誨,以及社會輿論的導向下,年輕人首先得踏踏實實地讀書考試,最好獲得名校的鍍金文憑,所有人會告訴你只有這樣以后才能找著好工作賺大錢,這已經成為深入中國人骨髓的觀念,就好比在古代,所有人都說只有當了高官才算成功。然而,當很多在學校志得意滿的年輕人走入社會時,這種觀念都會動搖,繼而失去方向。吃不到葡萄的人開始“意淫”,“高分低能”、“畢業即失業”的新聞頻頻爆出;吃到葡萄的人感慨,在茫茫江湖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周圍的人都是一樣的,自己不過是一個機器。
4.學業or創業,或許我們應該思考更多
蒂爾并不認同傳統經濟學關于競爭的觀點,他認為競爭只會使人限于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而不利于集中資源創新發展。在他看來,學校教育也是如此。從小到大,我們都被告知社會競爭是很激烈的,從小升初到中考、高考,我們都需要擠破腦袋往上爬,教育體系既促使我們去競爭,成績成為衡量每個學生競爭力的精準尺度,分數最高的學生既得到地位又得到證書和獎金,成績不好的可能被老師家長責怪、嘲笑,找不到自我成就感。并且他認為高等教育更是一場困局,在高中時對未來有宏偉規劃的學生,最后卻陷入了與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同儕在傳統職場上的競爭,而在美國,學生(或者家長)要支付的學費高達十萬美金。
一代又一代,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教授年輕人同樣的內容,而不顧個人的天賦和愛好。那些無法安靜地一直坐在書桌前學習的學生,在學校屢屢受挫而感覺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而那些在考試和作業上出類拔萃的孩子,最終卻只能在怪異的、與現實世界沒有交集的學術界里找到個人歸宿,而且越到高等教育階段,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優秀的學生自信地”往高處走“,結果卻在激烈的學術競爭中到把他們的夢想吞噬殆盡。。在中國“青椒”現象就是典型表現,很多人讀完了博士生、進過博士后流動站,繼而順理成章成了大學老師,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如愿以得,最后卻發現高校的環境比職場惡劣。
如今,即使在現在雙創政策的鼓勵下,也很少有大學生中途輟學去創業,一方面,這跟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社會環境的約束有關;一方面創業成功的幾率實在太小,除非是富二代,一般家庭環境的人很難以下定決心以身試險,而在美國中途輟學且成功創業的幾率會大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時代,純粹的應試教育已經難以使人定位自己,實現價值,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正如蒂爾推崇“從0到1”的創新,而非從“從1到N”的復制,前者如創業,創造了新的價值,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讓蛋糕變得更大,當然也面臨突破傳統的巨大挑戰;而后者如應試教育,把人才桎梏于此消彼長的零和競爭游戲中,不可自拔,最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或者大家都變成同質無差別的存在,于靜止狀態中消除了自己的個性。關于學業和創業,或許我們應該思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