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3月30日,復旦EMBA人文復旦講座2017年度首講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拉開帷幕。中國著名人文學者、復旦大學資深教授、全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應邀出席并發表名為《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主題演講。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了中國和絲綢之路的關系。觀點發聾振聵,引人深思。
“一帶一路”不是簡單的歷史重復
對于絲綢之路,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我們有一些官員都存在很大誤解,他們現在還沉浸在自娛自樂當中沒有辦法解脫出來。往往不少人一看到彼得?弗蘭科潘的新書《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就認為絲綢之路非常了不得,在世界上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其實,只要認真看過彼得?弗蘭科潘的書或是聽過他的演講,就不難發現,他所提的絲綢之路其實已經超越了1877年李希霍芬對絲綢之路的定義,不再是單純的絲綢之路、香料之路、黑金之路等等,而是溝通聯系世界各地的交通、物流、人流的道路系統。
我們今天談的“一帶一路”也是一個開放的概念。有一次,我問了我們國家一位領導人,他也說了,現在的“一帶一路”講的是從新疆阿拉山口通往歐洲的絲路經濟帶,以及從福建泉州出去的海上絲綢之路。但這只是中央階段性的規劃,會隨著需要不斷地擴大變化。目前的規劃并不是全部的“一帶一路”的規劃。
所以,我們今天談的絲綢之路,既代表了我們后人對前人,對歷史的理解,也代表了我們對未來的愿景。但是我們研究歷史,還是要回歸到歷史的起點,了解歷史原始的面貌。唯有如此,我們的未來才不是簡單的重復歷史。
我們需要清楚地了解,在這個更廣義的絲綢之路的歷史中,中國人究竟起著何種作用?我們將來又將起著何種作用?
中國對絲綢之路的貢獻與利用是有限的
事實上,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絲綢之路就已存在。考古學家在一座3200年前商朝的古墓里發現了和田青玉,這說明至少3200年前已經有人通過這條路將昆侖山的玉石送到河南安陽。一條早已存在的天然通道,因為人類有意識的利用開發,才構成了我們今天所談的絲綢之路。
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期望與沿途部落溝通結盟,以聯合抗擊匈奴。這個純粹基于軍事和政治目的的出使,并沒有參雜任何經濟因素在內。但客觀上導致了中國的絲綢、技術等通過這條道路流傳至更寬闊的地區,直至到達羅馬。
由此,絲綢之路為世人所識。正因為中國探索此道路的目的并不在于發展商貿,故中國境外各地區和國家對絲綢之路的利用,遠超過中國自身對它的利用。中國對絲綢之路的了解是不自覺的,甚至輕視抵制它。
深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中國自古以來就自認為“中央之國”,所以,我們很難看到中國對自身以外地域的熱情和好奇,對西域也是如此。“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唐詩就反映出古人對西域的真實觀感。精明的商人固然被商機吸引,只是中國古來輕商,民間的商貿往來是被禁止的。
可以說,自古以來,中國是沒有外貿這個概念的。另外,中國作為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的確是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前,糧食和生活資料是能自給自足,足夠維持低水平的人口生存。我們對外沒有需求。
認知和對外需求的有限,導致中國歷代的執政者只接受朝貢,而不接受通關貿易,也禁止中國對外的主動貿易。在商業發達的宋代,朝廷也只想向外商收稅,而非鼓勵民間對外的主動商貿活動。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所有的遠洋探索也只是基于政治目的,而非如哥倫布等一樣出于發展的需要而進行新大陸的開拓。
盡管絲綢之路早期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但一直到近代,主要是外國人利用它,而非是中國人。維持這條道路的動力也來自于外界而不是中國。因為我們無所求,我們多數時候是閉關,即使在強盛時期,我們也是“開而不放”的。
“一帶一路”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這種保守在商貿領域如此,在科技、文化等各領域也是如此。我們沒有主動去傳播,甚至去展示自己的文化。我們一些重要的發明,也是因為一些偶然的因素機緣巧合地得以傳播于世,而非自己主動為之。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文化對外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小得多。
借助武力、財力和行政手段傳播文化和宗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有人提出通過“一帶一路”來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如果今天還想進行文化傳播,不但達不成目的,還會引起不同文化間的摩擦沖突。所以,習近平主席提到文明是互相借鑒,而不是單一推廣我們的文化。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潤滑劑,而不是原動力。
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們應該做到如費孝通先生所提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首先,我們要尊重并發展自己的文化,此之謂各美其美。然后我們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文化,做到美人之美。溝通和尊重,才能讓各種文化和諧共存,良性發展。
另外,將文化做成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行傳播,在傳播途徑和形式多樣化的今天,也是一種更容易為大家接受的好方法。
對于“一帶一路”戰略,光中國有積極性不夠,還需要提升各方的積極性。只有參與各方平等溝通,相互理解,實現雙贏,我們才能在未來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