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我非常榮幸今天能夠有機會來到復旦大學,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對中美兩個國家醫療體系的一些體會與認識,共同探討中美跨境醫療的機遇與挑戰。
高投入的美國醫療體系
美國的醫療費用非常昂貴,國家的投入也非常多。比如從2013年至2016年,美國國家的GDP支出里面,最大的支出就是醫療費用,2015年是3萬2千億美金,平均每人花費接近1萬美金,醫療費用占整個GDP的~18%左右。這個比例在過去的10年里還一直地持上升趨勢,而且可能還會繼續保持。預計到2022年,美國醫療方面的支出將達到5萬億美元,占GDP的23%。也就是說,屆時美國國民生產的總值,每5美元里就有多于1美元產生在醫療上,或者說消耗在醫療上。這個數字是驚人的,在世界各發達國家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美國的醫療費用,花費的地方極其不對稱。大家知道美國非常重視個人的生命價值,統計數據表明50%的醫療費用花在5%的人口上面,美國文化是盡可能不放棄拯救每一個人的生命,因此很多的醫療費用最終是花在很少的一部分人身上,包括一些對平時身體不是特別注意,最后不幸造成了多器官衰竭的這些終末期病人。如果美國能把疾病的早期預防和診斷放在重要的地位,這將為美國的醫療費用帶來非常大的節約,這其實也是近年來美國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美國目前的醫療模式包括有“醫生-醫院”模式、“醫生-醫院-保險”模式等,后者包括國內非常有興趣的美國凱撒醫療模式,這個模式可能更適合我們中國將來的醫改方向。
在美國,一般來說,保險、醫院、醫生、病人各為獨立方,但是凱撒醫療擁有自己的保險、醫院、和醫生集團,所以一旦病人購買了凱撒保險,就相當于購買了凱撒整體的醫療服務。凱撒通過這個閉合的醫療體系,通過強調疾病預防來提升會員的整體健康,從而最大程度控制費用,并將醫療體系中多方市場的博弈成本降到了最低。所以,凱撒模式事實上是一個“成本可控,以預防為主”的醫療生態系統,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值得大家學習和思考。如果你在美國生活過,就會知道凱撒提供的保險服務一般來講最便宜,預約看到醫生的速度很快,信息化程度高,患者能夠方便查到自己的醫療數據、預約情況、醫生情況等。在美國的醫療系統里面,凱撒在信息化方面是走到最前面的醫療系統之一。
壓力巨大的中國醫療體系
中國醫療的費用,政府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目前還是比較有限。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要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與夢想,沒有足夠的投入,期待優質的醫療產出很難。十三五政府報告里面講,2020年的時候政府的醫療費用支出將增加到8萬億的水平,將是目前醫療費用總支出的幾倍之多,這將帶來一個醫療行業的藍海時代,里面的機遇是非常大的。
我們來看一看中國執業醫師的數據:2015年中國一共有237萬左右的醫師有行醫執照,這里面不包含170萬農村的基層醫生。每10萬人口執業醫生的數量達到了177名,這跟美國相差不遠(266名執業醫生/10萬人口)。因此,造成中國目前看病困難的現狀,醫生的絕對數量其實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全世界的醫療體系里面,中國的醫生壓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我們大城市里面的三甲醫院的醫生,他們的職業壓力非常大。由于分級診療體制不完善,大量基層與社區的病人都被虹吸到大城市三甲醫院,使得那里的醫生們要處理來自于全國各地的重癥患者,造成一個醫生一天要看50名、100名甚至超過100名病人的不合理現狀。
這與美國醫生平均一天看10名左右重癥患者的診療情況有著天壤之別。再優秀的醫生,如果在一個病人身上只能化5-10 分鐘,醫患溝通,患者體驗,醫療質量,就一定不能讓人滿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改善醫患關系,避免醫療糾紛就變得非常重要。其中,分級診療的建立與完善將是改變目前醫療現狀的關鍵。而醫療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在其中也許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
雖然說互聯網誕生于美國,但是國外的醫生相對還是依賴傳統醫療手段居多,反而是國內的醫生往往對互聯網醫療比較關注。國內的醫生認為互聯網的核心價值是在線的醫患溝通,因為門診當中或者手術住院期間能夠與患者溝通的時間實在太少,所以希望在下班以后或者病人出院以后通過互聯網的工具能夠跟患者有更進一步的溝通。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醫療和所謂的互聯網醫院是會有其潛在價值的。
可以推測,通過政策的支持、社會的布局、和醫院體系的改革等,中國的執業醫生一旦到達了成熟的條件,會有動力解脫目前的體制束縛。
跨境醫療終將具有普適性
中國經濟近年來一直在迅速發展:2015年,中國估計有210萬高凈值家庭(家庭年收入超過152,000美元),預計這個數字將在不遠的將來指數增長。這樣的高凈值家庭可以負擔的起自費醫療。 而與此同時,中國公立醫院的體系暫時還無法提供有充分人文關懷的臨床治療,因此有相當數量的中國患者在國外尋求醫療服務。來自中國出境旅游研究所(COTRI)和美國國際病人醫療機構聯盟(USCIPP)的統計數據報告,2016年中國公民約有64萬人在中國境外尋求醫療服務,而美國醫院被認為是第一選擇。這些情況的存在,造就了潛在的巨大跨境醫療市場機會,這可能會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
中美跨境醫療有哪些問題呢?首先是溝通的障礙,英文中文之間轉換的障礙,使得絕大多數中國患者沒有辦法跟美國的醫生直接溝通,也缺乏信任和判斷:病人不知道找誰,沒有辦法直接找到醫生,只能找中間的公司,這個搜索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精準對接的問題。跨境醫療是否成功里面最關鍵的就是精準對接,如果你沒有精準對接,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醫療機構、最懂得你病情的醫生,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跨境醫療的費用不低,大眾往往很難接受,很多人問我一個問題,跨境醫療是否具有普適性?是貴賓的服務還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的服務?我認為,硅谷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產業的升級,大約每18個月電腦芯片的性能都能提高一倍。而摩爾定律可能同樣適合在醫學領域,全球化的浪潮與移動互聯網3.0時代的到來,提供了跨境醫療得以實現的技術基礎。未來的病人,也許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可以通過跨境醫療技術平臺達到的高質量醫學服務,比如多學科會診、慢病管理、心理咨詢等。
我相信在某一時刻,信息化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我們的跨境醫療將會變成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的服務。美國80幾萬的醫生將為我們的中國人服務,中國230多萬醫生也可以為美國的病人服務。醫學無國界,很多美國的病人也喜歡中國的康復醫學、太極、中醫、針灸;中國的病人則喜歡美國的高精尖技術、人性化的關懷。通過這樣的跨境醫療平臺兩個國家也許可以共享同一個醫療生態系統。
本文選自2017年5月6日,錢湘在復旦大學EMBA產業論壇“跨境醫療:市場前瞻與未來機遇”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