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每天全世界數百萬人奔波在通勤的道路上。美國統計局數據顯示,僅在美國就有約2500萬人每天通勤時間超過90分鐘,其中約60萬“超級通勤者”每天單程通勤至少90分鐘。英國人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為54分鐘(2003年通勤時間為45分鐘)。從意大利米蘭到菲律賓馬尼拉,世界上大多數主要城市的通勤時間都超過一小時。

但極少有人享受通勤。福特汽車公司在6個歐洲城市訪問了5500人,很多人都認為通勤比工作、搬家或看牙醫壓力更大。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同事在一項調查中訪問了909位住在美國得州的女性,受訪者表示早晨通勤是一天當中令人最不愉快的部分;晚上回家通勤的不愉快程度排第三(工作排第二)。

 

討厭通勤的情緒,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2014年英國政府一項調查顯示,與通勤時間短的情況相比,通勤時間長通常會導致焦慮,對生活的滿意度降低。路上花很多時間的人,更容易感到日常生活缺少意義。還有一些研究顯示,通勤時間過長的話,人們會更容易感覺身心俱疲,無心工作,對工作的滿意度也更低。2011年瑞典一項研究顯示,如果伴侶中有一位每天通勤時間至少45分鐘,離婚的幾率比一般家庭高出40%。

 

通勤原本不必讓人如此身心俱疲。包括我們成果在內的很多研究都顯示,稍微調整一些細節就能改善通勤體驗。不僅人們會更開心,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

 

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通勤時間是從個人轉向工作的機會。早晨在家時,你的角色是家長、伴侶等;到了辦公室,你就要展現出職業一面;晚上又要轉回個人生活。每次轉換都要調整思維模式。如果不花時間理順,一種角色中的思維模式和聚焦點就會帶入下一種角色中,讓人感覺很疲憊。

 

調整思維模式的一個方法,就是進行簡單的儀式。在一份研究通勤者的研究中,我們團隊成員之一(弗朗西斯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哈爾·赫施菲爾德(Hal Hershfield)聯合發現,如果在上班途中有一些小習慣,例如在交通工具上讀新聞或是查看當天日程,那么你就會對即將開始的一天更興奮、對工作滿意度更高,壓力也會更小。

 

儀式向來有很多效用。它可以讓你在從事高風險任務之前減輕焦慮,提升對手頭工作的興趣,也可以讓你在受挫或失落時更快恢復。所以,不妨培養自己的通勤小儀式。例如,每天上班路上從同一家咖啡店買杯低咖啡因的拿鐵。

 

為提升工作效率做準備

 

如果在上班路上花點時間計劃當天或本周工作,到辦公室就會準備更充分,心情更舒暢,效率也更高。這是我們對英國、美國員工做了一系列調查后得出的結論。研究顯示,人們平均每天通勤時間越長,工作滿意度越低,辭職可能性也越高。但也有例外,我們不禁好奇某些人是不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質,從而使他們避免遇到與其他人同樣的困擾。

 

后來,我們發現這項特殊的心理素質是“自我控制”。

 

積極計劃工作,是對所有人都有效,既簡單又直接的策略。你只需要問問自己:今天和本周我要如何完成工作,以實現自己的工作目標?我又該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找到“自由小口袋”

 

上班路上等著晚點的公交或是站在擁擠的地鐵車廂里,你可能感覺對通勤一點掌控都沒有。與其這樣,不如通過關注能夠掌控的方面來緩解挫折感:至少你可以控制如何打發路上的時間。除了安排個簡單儀式和計劃工作,你也可以做些喜歡的事,例如聽音樂、聽播客,或者讀書。

 

借用一位同事姨媽阿黛拉的話,就是要找個“自由小口袋”。阿黛拉年輕時正逢二戰時期,在納粹占領下的多個波蘭猶太貧民窟住過。不管多么饑餓、疲勞還是恐懼,她每天晚上都跟小侄女玩一個小時的智力游戲。后來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堅持活下來。

 

雖然上班路途沒有戰時貧民窟那么慘,但是你仍然可以抽出時間做些喜歡的事,讓時間好過些。另外,你也可以在這段時間堅持學外語,或者練習一項新愛好。

 

研究顯示,自控感越強,身心健康、滿意度、工作效率越高,壓力水平也會越低。舉個例子,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的約翰·特勞加克斯(John Trougakos)和同事發現,如果員工可以選擇在哪、何時以及怎樣午休,比起沒有選擇的同事精力會恢復得更好。

 

所以,你要盡量忽視通勤的負面影響,抓住自我充電的機會。

 

把握社交機會

 

哈佛大學政治科學家羅伯特·普特曼(Robert Putnam)研究時發現,通勤時間每增加10分鐘,社交聯系就會減少10%,導致更嚴重的孤立和不快。我們建議利用通勤時間多跟別人接觸。

 

大部分對社交的研究,都主要關注與家人或親密朋友的關系。但根據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家尼古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朱莉安娜·施羅德(JulianaSchroeder)的研究,跟陌生人交談,可以改善通勤者健康狀況。艾普利和施羅德去火車站找了200多人參與調研,將其隨機分為3組:他們讓一部分人跟同行者交流,另一些人一言不發,最后一組平時怎樣就怎樣。雖然參與者都以為獨來獨往最愉快,但研究結果卻出乎意料:與別人交談的參與者體驗更佳,而且也沒有影響工作效率。

 

所以,你可以想想如何在通勤途中加強社交。如果乘坐公共交通,不妨摘下耳機找人攀談幾句。如果開車,可以打開免提給朋友打電話,問問在附近工作的鄰居要不要同行。如果你坐公司班車(硅谷公司經常提供的福利),不妨跟鄰座聊聊天。

 

為自己減少通勤時間

 

如果用盡一切辦法改善通勤體驗,你還是感覺壓力巨大、心情低落,甚至影響工作效率,那么唯一的選擇就是減少通勤時間。

 

首先,你要考慮清楚究竟要在哪里生活和工作。大部分人之所以愿意忍受長時間通勤,都是因為過分看重某些因素,例如薪水很高或是能住在生活環境更好的大房子里,但都輕視了長時間通勤的危害。我們稱之為“通勤者的偏見”。

 

為了實地測試,我們做了個研究,要求不同行業500多位全職員工二選一:第一份工作年薪6.7萬美元,單程通勤時間50分鐘;第二份工作年薪6.4萬美元,單程通勤時間20分鐘。其他條件都一樣:居住環境一樣,工作晉升機會差不多,生活狀態也基本相同。結果,84%的參與者都選擇了第一份工作——人們愿意為了每年多賺3000美元忍受每天通勤時間增加一小時,亦即每年多花250小時。平均算下來,每小時通勤只賺12美元,不到每小時工作收入的一半。從結果來看,人們對上下班路上時間所帶來的心理、情緒以及體力成本都不甚了解。

 

如果你考慮換工作或換個住處,建議你避免這一偏見。對于可能要長時間通勤,你一定要慎重,認真想清楚。

 

如果你既想減少通勤時間又不想換工作,可以試試偶爾在家工作,或是找個離家不遠的地方工作,例如WeWork之類就提供共享辦公室服務。如今,遠程辦公越發流行:根據美國統計局數據,2015年有24%美國員工的部分工作甚至全部工作都是遠程完成。咨詢公司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的研究顯示,過去10年里遠程辦公的比例增長了一倍多。

 

研究顯示,如果人們可以選擇某些時間在家辦公,那么比起沒有選擇的人來說,工作效率要更高,心情也會更好。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尼克·布魯姆(Nick Bloom)和其同事在攜程進行的一項現場試驗顯示:那些可以在家工作的員工,平均工作效率要比在辦公室高出13%,對工作滿意程度更高,而且辭職的幾率也要低50%。所以,如果雇主允許彈性工作,你又相信老板和團隊成員能接受你遠程辦公,那么可以嘗試每周一天或者每月幾天在家工作。

 

長時間通勤的人,往往都像在忍耐無法避免的痛苦。結果不論是上班工作還是下班回家,整個人都筋疲力盡,工作表現和身心健康每況愈下。事實上,如果你肯行動,就可以改善通勤體驗,讓上下班變得更愉快。不過如果可能,你還是盡量減少通勤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