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把時間倒回10年前,當時的互聯網還算是新興產業,更不用說移動互聯網這個“未來”概念。當時我在同方微電子任CTO,屬于芯片行業。這個行業的特點是18個月翻一倍,當時所謂的“摩爾定理”,已經是一個極其快的速度。
其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當時我們的芯片用戶有10億,直到現在中國每個人還至少在用我們開發的一款到兩款芯片,比如身份證,只是大家不知道。就因為“不知道”這三個字,讓我們的公司價值就沒有辦法跟別人比。
因為用戶的參與度在決定行業的不同的決策點。
比如騰訊,到今天為止依然保持巨頭領先的地位,就是他對于用戶的影響力,如何利用用戶的影響力影響它的上游。過去我作為一家芯片設計公司,你們都在用我們的產品,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從你們身上產生價值,你們幫不到我,我也幫不到你。
但現在,用戶的價值不一樣了,如果你不能跟用戶發生交互、發生價值上的升級,你的公司可能就很難跟別的互聯網公司競爭。五年前王興已經說過“每家互聯網公司的生命離它的終結可能只有六個月”,如果六個月之內懈怠,這家公司可能就死了。即使今天我們看王興的美團,也在不斷的裂變、進化。今天的美團早就不是團購公司了,如果僅僅還只是團購,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新美大。
所以在今天這樣的大環境下,一個企業的進化能力,決定了你的生存能力。否則只會像IBM一樣,從之前的行業標準制定者、壟斷者而被蘋果替代。
阻礙產品進化最大的敵人是“優勢”
比如運營商,為什么飛信很難做到微信的程度?因為它很難擺脫自己已有的優勢。短信是一個非常容易賺錢的事兒,它不會把自己賺錢的業務替代掉,因為公司的DNA在那、財務報表在那、股東要求回報在那。所以有些時候如果舍不得扔掉自己的優勢,幾年后就變成了包袱。
再以騰訊為例,它用微信顛覆了自己的QQ,全球范圍來講都很少有公司做到。設想下作為CEO,兩個部門天天在你面前撕,一個部門很賺錢,另外一個部門說想做一點創新但是不盈利,可能虧損五年甚至十年,同時還向你要資源。你能做出決策嗎?不容易。
所以企業需要快速對自己的優勢有一個趨勢性的判斷,如果這個優勢不在未來趨勢上,無論如何都要放掉這個優勢。
除“優勢”外,“輕敵”和“懶惰”也是很大的問題;比如阿里巴巴對于微信支付,他們曾經把微信紅包稱之為“偷襲珍珠港”,但客觀來說他們確實輕敵了。
另外國內其實有很多企業,普遍認為“反正我賺錢賺的挺開心的,先這么過著吧”。因為中國是經過從八十年代慢慢靠資源、人脈、關系建立一些比較容易賺錢的產業,所以他們就放棄進化了。但需要警惕的是社會不斷的變化。比如九十年代大家喜歡說的是萬元戶,今天北京別說買廁所了,一萬塊連浴缸就買不起。
所以現在已經不是當年那句“不變的就是變化”,而是不變的是變化,?且變化在越來越快。
產品離不開創始人自身的進化
現在很多互聯網產品的創始人到今天為止還處于一個“鍵盤俠”的過程,每天網上看文章,自己寫評論,但那不是進化,那是耍嘴皮子。進化的過程必須是在實踐的過程中,要自己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比如不管是讀文章還是現場交流,第一個要素是不要去找到自己的共性,不要跟演講者找到共性。很多公司內部開會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聽到有一個人說的跟自己的觀點特別像的時候就特別高興,這個是最沒有用的。因為有可能他也是錯的,你也是錯的,湊在一起就錯的越來越遠。一定要聽讓你不舒服的地方。不一定不舒服的就是對的,而是不舒服的地方會讓你去思考;最怕一屋子的人說老板說的都是對的,老板錯了一起錯。
另外很多人喜歡研究其他公司的案例,其實我認為90%別人說的東西,對于自己都沒用;因為他說的東西有他的背景,有他的上下文環境在那。你需要把你做的很多實踐抽象出來,形成了一句話、一種觀點或者一種理論,未來你有可能根據這些指導行動或者未來的判斷,這就是抽象的價值,這個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很多人是埋頭干活,忘了能把自己過去的做的事共性找出來,理論體系建立起來,這也是一些理論學者在想辦法做的。
證實容易易,證偽難。
關于產品模式,很多人認為用戶痛點只要有一個事件是真實的,就推到所有的事件,這叫證實。科學的邏輯是一定要把所有不符合條件的都證明了不對,才說另外一個是正確的,就是充分必要條件。難道所有處女座的人都愛干凈嗎?
100個看到方向的人,只有1個可以走到終點
對每一個創始人來講,不要相信有任何一個方向是你看到的,別人沒有看到。也不要說我看到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就一定會成為最后那個勝者或者獨角獸。在今天資本這么充裕,行業信息這么公開透明的狀態下,你想做的每件事兒,幾乎至少有99個人跟你一樣的想到,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創始人就必須作為最后領跑的那個人,過程中需要和那99個人不一樣。
面對趨勢,必須做出足夠的分析和了解,沒有對于趨勢的判斷,其他的都是沒有用。一定要分析企業所在行業至少未來三年,哪些事兒是會發生的。比如說微車,我們在做車主服務,也在做加油站的運營。如果看十年到二十年,加油站的數量可能已經非常少了,但不代表今天加油站的運營業務不值得去做。加油站未來十年需要有它的產業升級的過程,但是今天它依然發揮著重要的資產價值。
同時看到趨勢還必須看到時機,看到時間窗口。比如說AI,雖然它很好,但AI的發展速度很有可能跟絕大多數今天在創業的人是沒有關系的。因為很多業務不可能這么快利用上AI的效率,AI現在總體還在研究階段。
關于時機,第一要特別簡單粗暴;第二要特別方便的讓用戶能用,其他的都不重要。
用這這七個字你就能判斷這個時機到了沒有,是不是足夠簡單粗暴?是不是對于用戶足夠的簡單?比如共享單車為什么在今天爆發了?共享單車出現得有20年了,之前不叫共享單車,應該叫單車租賃。為什么在這個點上一夜之間變成百億市值了。很簡單,因為大家的支付習慣形成了,如果沒有微信和支付寶這樣的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再怎么做也不大。因為無樁是讓共享單車爆發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因為這輛車不用去找,也不用考慮停到哪,而這個事情能達成的原因就是我隨時隨地可以支付。
如果支付寶還停留在淘寶階段,共享單車是沒有用的,其他的東西都是很多年以前成熟的,不管是GPS還是車的設計,而脫離樁這件事讓共享單車找到了時機點。
最可怕的是創始人不知道自己的核心資產是什么
你公司的核心資產是什么?是你的員工,還是一些固定資產。前段時間有朋友說,中國的外企在過去20年、或者30年的發展里,最核心的資產就是房地產。所有的外企未必都賺錢,但他們曾經買了樓,這些樓在他們退出的時候都是最值錢的,這是一個玩笑話。但是每個人回去想一想,有時候你們現在所謂的核心資產可能是特別虛的。
比如有一些人說核心價值是IP,我不一定做游戲,我有IP,我畫了一個形象,這個形象全世界都在用,這可能就是它的核心資產,但是也是階段性的核心資產,到底IP是核心資產,還是設計IP的人是核心資產?這個IP可能今天有人喜歡,明天沒有人喜歡;設計IP的人能不能重復設計呢?
比方說騰訊在游戲里,它的核心資產不是游戲IP的設計能力,而是因為他有發行能力。所以騰訊把自己的核心資產定位特別清楚,用戶的決策騰訊是可以影響的。比如幾年前,你們拿著微信突然開始打飛機的時候,同樣還是這一款游戲,但是由我徐磊開發的,還會有多少人玩?
所有如果你是創始人的話,想想你們的核心資產到底是什么?不同行業是不一樣的,有些比方說房地產,位置就是核心資產,你能拿到那塊地,并且拿到一個合適的價格,那就是核心資產。但是其他有些可能就不是,比如在北京開手機連鎖店,真的不是核心資產,你開的連鎖店越多,意味這你的付資產越多。因為在北京這樣的城市,電商太容易建立了,而在三四線城市,電商的影力沒有那么大,那階段性的線下銷售的網絡能力,就是核心資產。
所以關于核心資產沒有統一的標準的答案,但是必須分析清楚,界定出來我要什么。所有的業務都應該讓我的核心資產是在積累,如果你的核心資產是被分散的,或者說我有十幾個核心資產,那要么你能有本事把它分成十幾個公司,各自發展,要么是在騙自己。
曾經有人給我建議做駕校,因為駕校給過大家惡夢般的體驗,不管是教練的態度,所以駕校是有巨大痛點的。而我的決策是不做,至少短期內不作,為什么?因為微車一億多的車主還要考駕照嗎?那塊資產也許很重要,但是我的核心資產對于那塊資產的價值是不大的。
另外,其實反而現在中國機會最大的一個行業就是各類交易型產品。過去七年很多產品的發展都在放緩,但交易類的這幾年卻在穩定爬升,比如阿里、京東、唯品會。首先交易不僅僅是電商,今天我可以認為摩拜、OFO這些都是交易性的產品,因為他們離用戶最后發生交易的那個環節特別近,包括像送外賣的公司,其實他們都是交易型的。
三大要素:人、數據、智能
在今天互聯網的發展模式里,用戶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個趨勢是不可改變的。因為信息的到達能力變得越來越短,甚至我所在的行業,今天已經慢慢開始出現,中國車主的使用消費習慣可以影響到原油的供應。用戶單一的消費行為原本不能影響,但互聯網公司把這些行為匯聚到了一起,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力,就變得越來越大。
第二個就是數據,今天的在線數據量已經到了瘋狂的狀態,大家完全不能想象自己的數據有可能被怎么利用。有時候不僅僅是數據安全的問題,而是這些數據真真切切在開始創造價值了。
比如消費數據,比如淘寶上的購買的行為,或者甚至只是一個收藏的行為,一個閱讀的行為,一個分享的行為,這些都在開始影響。那當一個企業對這些數據的獲取能力、分析能力和數據產生結果的能力(有好多公司是只有前面兩個,或者只有第一個,那它不是真正能利用好數據的),如果這三方面你都很強,未來你就會是一家強大的公司。因為你能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東西。
對數據要有處理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智能。這個智能不一定就是簡單的說,要人工智能,就要自動駕駛。智能會體現在大量方面,比如說淘寶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廣告公司?還是電商公司?其實淘寶是一家商業智能公司,它在幫助那些小商家如何實現智能化的管理。它做的事情是商業智能,它為每一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它提供解決方案的成本,會遠遠低于每一家,甚至十萬家集合在一起要做的那個努力。如何能夠建立一個統一標準的界面?如何能統一標準的上下線?如何來管理物流?如何來管理電商交易過程中的信用問題?到底應該是貨還是先付款?這些問題,它用一套統一的解決方案,幫所有的小B都解決了。
它提供的是商業智能,所謂的商業智能就是幫大家抽象出來,原來需要每個人獨立去做的事,變成說我能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適用你們大多數人。就像我們今天做加油站一樣,那幾千座加油站,原本它們都是在自己經營,很難分析自己的數據,但當我有幾千座加油站的數據的時候,我就能幫它提供一套更好的經營方式的方案。商業智能的應用場景,很有可能在階段性來說,要比人工智能在C端的應用場景更多。
產品的成本需要簡單化?
今天要在行業里有你企業的價值,第一你能不能降低成本,因為在C端也好、B端也好,價格永遠在打架,你如果沒有能形成成本優勢是很不容易;但如何形成成本優勢,這又是一個比較沒那么簡單的事。
比如微信,它發一條信息的成本肯定比短信低嗎?不一定。因為運營商發短信的成本,對它來說完全是沉默成本,而對于微信來說,它要有服務器成本、帶寬成本,平均下來有可能是微信的成本比運營商還高。但它們解決了什么問題?微信是把成本復雜化了,雖然它扛住了發短信、發消息的這個成本,但是它用這個的成本結構的改變,為其他服務降低了成本。
比方說游戲的發行,今天一款游戲APP,通過APP Store也好,通過各個Market也好,推廣成本很高。而對于微信來說,幾乎接近零成本。所以有時候不是把成本做簡單,而是把成本做復雜,通過關聯業務,單一成本看上去提升了,但是你的關聯業務的邊際成本急速下降。
今天成功的互聯網巨頭,都是把成本結構重新改變了。要去看他的單一成本結構,你會覺得這幫是個傻子。但看他的整體成本結構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今天在跟他說賣這個商品,我比你成本低,你成本比我高,所以你應該干不過我。但是人家就不打算從這個事上賺錢,而他確實有能力去通過別的方式來賺錢,這個時候就非常可怕,成本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所以有一句羊毛出在豬身上,千萬不要不信這句話,雖然可能有一萬家公司,在這件事情上做錯了,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找到羊毛是什么,但是有那么些公司是真的做到了的。而且這是互聯網公司最容易做到的,他們把用戶價值能夠放大。而這個平臺過去可能是單一家公司做不到的,復雜不是壞事,只是說你有沒有理解透了成本結構。
第二是關于生態。生態其實跟成本結構的復雜化是一脈相承的。就當你有一個生態圈的時候,不管這個生態圈是你一家公司的,還是你聯合了很多家公司,你其實就是在做成本結構的優化。你在通過一項業務的成本看上去,或者說看上去毛利的下降,帶來了其他關聯業務的成本的急速下降。這才是生態的價值,生態不是簡單的為了說抱團取暖,或者為了壟斷,生態是在優化成本結構。
以前大家說得比較多的是說我建個聯盟,事實上這個過程聯盟核心是能不能讓成本結構優變化。比如說加油站跟洗車房的聯盟,他們其實就是在優化成本結構。把客流如何能夠快速的利用起來,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好產品可以創造新需求
還是拿微信舉例子,過去手機游戲在中國可能就一億用戶,有了打飛機后六億用戶都開始玩手游了。最后,可能六億用戶里留存下來兩億,把微信的其他的游戲也開始玩了,這就創造了新需求。這件事情在你們過去的生活習慣里是不存在的,但他們創造了。
很多人認為河貍家的成功在于O2O,其實河貍家最成功的一點在于創造了新需求。很多人說美甲不是新需求啊?以前也有沒錯,但是在河貍家出現之前用戶是沒有定期美甲這個習慣的,而它運用互聯網把和用戶的觸達達到了最大化,某方面說是創造了新需求。這樣就是說為什么上門美甲可以行得通,但是上門剪發行不通,他們都是O2O,但是需求點完全不同。
所以創造新需求的能力,是終極能力,但是大家不要想著每個人都能創造新需求,這個還是復雜的,但是這是終極的能力。最淺顯的,是做好成本優化。通過生態,你可以重構成本結構,你會比很多做單一業務的人變得更強。但如果你完全開創了一塊新藍海,這塊業務是你發明的,你來創造這種需求出來,那你確實就很厲害。
創業公司的團隊、文化、組織
除了產品、業務、產業各個層面,團隊本身的進化、本身的優化迭代極其重要。不光是你招什么樣的人進來,而是你的整個組織是怎么運行的,到了一定的階段你就會發現,不好的運行會要了你的命。我曾經跟我們團隊說,我們現在最怕的是什么?是一件你認為對的事,并且你知道你能做好的事,最后你沒有做成,讓別人做成了。
這個時候缺的是什么?可以說叫執行力,其實是缺的組織力,就是這個組織的人可能都夠了,但他們組織到一起以后,就是轉不起來。當你的人員規模到150人、200人,甚至更大的時候,你的組織運行能力可能比戰略更重要。因為戰略你可能6個月想一次就大概明白,但這個組織運行,你可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磨合,找到合適的人、合適的接口,找到合適的對話方式,甚至找到合適的開會方式。
創業公司如何用資本趨利避害
很明顯,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在過去的六七年里經過兩輪資本泡沫。一堆人都進來了,有錢他想投,然后不知道該怎么投,然后就開始搶。就跟買股票一樣,我們中國的股票還是經歷過六千多點,也能再砸回到兩千多點,這就是資本階段性會出現的泡沫。但是最終資本是逐利的,千萬不要覺得在泡沫期拿到了更多錢就是好事,泡沫期拿到的錢也有可能會害死你的。因為資本和你們對企業的訴求是不一樣的,這個婆婆在背后會盯死你。
比方說你在泡沫期估值十億美元,然后等到所謂的正常趨勢的時候,你的估值就值兩億美元的時候,你怎么辦?除非你真的再也不需要錢,但是這是小概率事件。在泡沫期拿到錢的公司,通常反而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些公司,是因為大家都在搶。
那什么時候你需要資本?這個事情上,企業和資本是非常匹配的。就是當你拿到一筆錢能讓你的業務開始快速放大的時候,是你需要錢,也是資本最愿意投資你的時候。如果你現在不需要錢,現金流特別好,利潤也特別好,你為什么要錢。那假設說你拿到這筆錢,你現在一年賺一個億,能不能因為這筆錢的進入,比方說他再給你十億,你一年就能賺十億,甚至一百億,這個拐點才是你需要錢的時候。
雖然你要去判斷這個拐點什么時候出現,早一點去開始融資,因為融資是有周期的,三個月、六個月甚至一年,都是很合理的融資周期。但是,錢進來的時間點,一定是在你開始放大的那個階段。一個企業一定會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那么幾個結點。如果你不在那個結點上,不要嘗試去融資,別人也不給你錢,你拿了也沒用,只是增加你的成本。
所以資本總體上來說,它就是一把雙刃劍;在不合適的時候拿了錢,你有可能會把自己坑了,因為資本它會盯著你,怎么讓資本產生更大的價值。另外一方面,一旦到了你放大的時候,你不拿錢又是不應該的,因為整個行業發展速度這么快,你沒有拿到錢,別人拿到錢了,那就沒有機會了。
就像今天的共享單車,他們現在確實需要錢,沒有拿到錢的那些共享單車要跟別人家競爭,確實太難了。所以該拿錢,因為他們在放大期,他們現在快速放大期,從投放一萬輛或者幾千輛到一年投放一千萬輛,沒有錢怎么做。
要善用資本,不要為資本所用。
我最喜歡的機構就是過來跟我說,有哪些事我能做的貢獻是有限的。如果一個機構來說,我能給你的是有限的,這家機構其實你就應該跟他深入去聊一聊。因為很多機構告訴你,什么都能給你,其實是很難的。對資本一定要善用,不要被資本推動說我為了好聽好看,然后我就要去融資,說我估值多少,這些都是虛假的一些東西。
第一進化是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特別特別痛苦的過程,但這正好是產生新生命、產生價值,讓這個社會在往前發展的機會,也正好是我們創業的機會;
第二個就是要不斷的去挖掘自己,到底哪些地方自己能夠成長起來;
第三就是魚雖然離不開水,但是沒有魚的水其實也挺無聊的。所有我們作為創業者,最終我們還是想奔向大海。資本最終是為我們創造這個條件,它們本身未必能創造生命,生命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