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未來15年的變革,將超過此前人類歷史變革的總和。
雖然未來無法準確預測,但對一些大趨勢的研究與洞察將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有所把握,知道哪些社會變革、經濟走勢與科技進步會重塑我們的世界、改善我們的生活。
這些大趨勢是指那些將對我們的未來生活產生持續性、革命性影響的社會、經濟、人口與科技發展力量。
我們通過對這些發展力量的深入研究,為人們揭示出了四個至關重要的全球性大趨勢:快速城市化、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超級全球化和加速創新。
快速城市化——一天一個曼哈頓
根據聯合國人口機構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人口規模將達到85億。而抱著對更好的就業機會、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的向往,大量人口正在加速涌入城市。到2050年,全世界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正在快速膨脹。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41個超大城市,而新增的城區面積將是2000年的三倍,相當于一天增加一個曼哈頓!全球將會出現眾多以特大城市、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集群,這樣規模化的快速聚集將觸發強大的內生增長動力,形成一大批新生的城市消費群體,尤其是在新興市場國家。麥肯錫的一項調研數據顯示,到2025年,城市化將為全球經濟新增18億消費者,其中95%來自于新興市場國家。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領軍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按照中國政府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有超過6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區域。這意味著未來13年內,將會有一個擁有10億城市消費群體組成的“超級大市場”在中國出現。
此外,快速城市化還將改變我們購買和消費產品與服務的方式,推動共享經濟和便利服務的發展。但超速的城市化也會對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需要我們用更科學、更智慧的方式來管理和運營城市,而這種需求又會進一步促進科技的進步和商業化的進程,刺激經濟增長。
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新生“Z一代”與老齡化并存
未來十到十五年,我們將會迎來人口結構的巨變期。
一方面,一個新的世代開始加入全球勞動力大軍,即出生于1995~2010年的“Z一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95后”。這一世代在全球范圍內擁有26億人口,到2020年,Z一代將占全球勞動人口的36%。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這一世代目前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7%。而他們即將開始進入社會,并在未來十到十五年內成為勞動主力軍。
這是第一個不知道沒有互聯網的世界是什么樣子,而且出生時智能手機就已經普及的世代。他們的生活沒有一天離得開網絡,他們知曉天下大事,也清楚地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因此,相比千禧一代(出生于1982~1994之間的世代),Z一代希望對世界產生一定影響的可能性高出54%。此外,與前一代相比,Z一代對待工作的態度也迥然不同。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希望更靈活地選擇工作的時間、方式和地點。作為“零工經濟”(短期自由職業比全職工作更受歡迎)的積極參與者,Z一代將成為推動新協作式學習、技術和勞動力發展趨勢的中堅力量。
另一方面,隨著生育率的下降、預期壽命的延長,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口結構進入了老齡化。而中國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聯合國2015年發布的人口調查報告顯示,如今,中國大約有26%的人口為55歲以上。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將有近5億人口超過60歲,而這一數字比美國人口總數還要多。
勞動力減少和人口老齡化將會造成政府支出緊張和經濟增長乏力。隨著全球人口的老齡化,工作人口相對減少,而需要贍養的退休人口卻日漸膨脹。企業也將被迫針對老齡化的人力市場重新評估其勞動力計劃。不過,人口老齡化也同時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遇。被稱作“銀發族”的老年消費者的購買力強于年輕消費者,未來能夠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超級全球化——一個沒有邊界的、流動的網絡世界
超級全球化可以說最初始于兩千年以前,當時的歐亞大陸被綿延6,000公里的絲綢之路聯結在一起。然而,真正帶動了“扁平化”世界迅猛發展的則是互聯網的誕生。如今,在全球各國流動的不僅是數據——還有資本、商品、服務和人力。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高度互聯、又同時具有多樣化本地需求的環境中,這讓我們設計、銷售以及制造商品的過程都變得既“超級全球化”又“超級本地化”。
互聯網加劇了全球化的進程,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以及很多我們以前從未聽說過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不斷促使傳統產業轉型。如今,只要有一個好的想法,任何人都可能在短時間內做成一個全球性企業。現在的新創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進行全球擴張,新興市場公司更容易成為老牌跨國公司的挑戰者,并顛覆市場及現有的業務模式。麥肯錫于2013年發布的新興市場調查報告預測,到2025年,將會有一半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總部位于現在的新興市場。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顛覆市場將會成為一個新的市場常態。以前主流市場擁有75年以上歷史的企業非常普遍,而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成為了過去。標準普爾500指數覆蓋公司的平均成立年數從1980年的35年變成了2012年的18年,而到2027年,有75%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都將從名單上被移除。行業變革將發生在每一個領域的每一個角落,甚至幾年前還被稱作行業變革者的公司,也很有可能被后起之秀超越并取代。因此,所有企業都必須持續創新以保持競爭力。
加速創新——一場沒有止境的征程
世界在變,技術同樣如此。技術要素正日趨成熟并不斷地被商業化,這為新的進步鋪平了道路。技術的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成指數級增長。
未來的30年里,電話的性能將不會只提高30倍,很可能是上億倍。這也就是說,大家今天所感受到的快速技術變革,只會不斷加劇。發電系統從以前的個人發電機變成了城市基建的一部分,為計算機提供了能源;而計算機又從獨立的服務器演變出了云計算;云計算催生出了大數據,而大數據技術正日漸成熟,變成了一種新的基建模式,更新的技術,比如個人智能助理也隨之出現。宛如人類生生不息,技術也有著類似的發展循環。
作為科技的創新者和領導者,必須對新興技術保持高度敏感,因為它們在未來也會成為造就更新更大的新興市場的基石。
隨著這些預測逐漸在我們身邊實現,我們應該透過“混合現實”的愿景來看待這些大趨勢。
為此,我們要不斷探索新的科技和商業模式,推動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不斷融和,以全新的方式去塑造周圍的世界。而以下四個大的趨勢將會為人類帶來快速創新:超級移動(Hyper Mobility)、三維轉換(3D Transformation)、萬物互聯(Internet of ALL Things)和智能設備(Smart Machines)。
其中,超級移動帶動了從便攜設備到可穿戴設備,再到不久即將實現的可植入式設備的轉變。三維轉換令人們能夠使用數字技術(比如3D打印)完成從二維世界到三維世界的轉換,從而無縫地設計和制造未來產品。而借助萬物互聯,技術則可以成為日常物體和設備的一部分。
最終,智能設備賦予這些物體和設備以理解能力與智慧,它們能夠預測人們的需求,從而使人們從冗雜的任務中解放出來,這大大地提高了作為人類本身的能力。隨著這些智能設備不斷地變化升級并逐漸滲透到人們所處的物理世界中,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和機器人將大行其道。
盡管了解這些大趨勢并不能為我們提供所有的答案,但它們就像未來旅程中的燈塔,為我們提供機遇去適應、描繪并一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