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越是臨近報名考試節點,越是有很多學員前來咨詢。很多到中國EMBA招生信息網咨詢的學員基本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EMBA、總裁班等課程泛濫過剩,企業家該如何分辨與選擇?

很多是總經理助理或者秘書幫助老板篩選課程。但是面對各大高校的各種營銷推廣想必也是心碎了。在網上看到眼花繚亂的EMBA、各種總裁班等課程,讓人感覺到同質化嚴重且顯得暴力。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如何有效分辨課程的價值并選擇適合自己的?是看學校知名度、學科排名、師資、課程內容設置還是什么?

企業家在選擇課程前必須得明確一件事:上課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解決什么問題?獲得什么效果?

目前,國內有資質并已開設EMBA課程的高校已經超過70家(包括合辦項目),MBA課程(含全日制及在職)有超過300個可供選擇,總裁班及各種高級研修班按照學習方向劃分更是超過1000個,如此多的選擇對于企業家而言并非好事反而會引起認知混亂,面對這樣的一次性高額消費,極少的企業家會重復修讀同一課程,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精力在無價值的課程上。

舉個典型的例子,EMBA課程從國內開展至今已經十幾年,讓絕大部分知名企業家完成了EMBA體驗,包括跨界人士(如官員、明星等)也跟風報讀進入這個高端朋友圈,為跟上這一浪潮,其他高校也紛紛申請開設EMBA課程開始招生,價格漲得一年比一年兇猛,成為高校中最為盈利的高端課程。

但在2014年中央禁讀令發布后,便封殺了以政府事業單位、國企為主的生源,最終迫使高端教育走向風口浪尖,從泛濫變為過剩,如今各高校只能拼命打廣告做推廣拉生源,而課程實際的質量及價值呢?按照兩會的供給改革說法,供給方其實已無法真正滿足消費方需求。

那現在想要進修學習的企業家們面對這種過剩供給,該如何有效選擇合適且有價值的課程?

考慮到部分高校及課程的優劣勢會有所不同,這邊結合眾多企業家及高管的需求與目的,給大家做一個較為客觀的分析參考:

一、提升學位學歷

第一個要求通常也是最基本的,這類朋友一般是由于學歷不夠高、背景一般、評選職稱、升職轉型、企業上市要求等因素影響,而選擇進修學習。

對于只想拿個學歷鍍金的企業家朋友,就近選一個價格適中的公立院校報讀個學位課程就可以完事,為此MBA、EMBA這類可獲得國家教育局認證的碩士學位課程可以作為首選,而這些課程國內公立院校就可以滿足,報讀前最好確認該課程是否在國家教育局備案(香港高校的在職EMBA通常沒有備案,雖然國際認可但在國內難以做認證,這里特別注意),平均一個月上一次課如無意外兩年內可以獲得學位。

至于其他總裁班(可以歸類為EDP,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即高級管理人員培訓課程)則屬于針對性較強的短期培訓課程,不頒發學歷或學位證書,其結業證書不能作為學歷認證憑證。

當然也會有企業家問:大專以下的可以申請EMBA嗎?這個不要太擔心,因為很多二三線院校為完成收生任務會放寬申請人的學歷要求,而且入學考試通過率極高,只管提交申請即可。 P.S.中專以下學歷的朋友可要注意,雖然學歷低但企業及背景也不能太糟糕,高校也會有名額及條件限制的!

二、獲得人脈圈子

在中國特色的經濟環境下,國內商業競爭演變的特點是產品、渠道、市場、品牌定位四個時代疊加并迅速跨越,人脈圈子仍然是大部分企業家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想要獲得合作、獲得資源、經驗交流、互利共生等,優質的朋友圈顯得格外重要。

有學員會問:哪個EMBA院校的人脈圈子更高端更有價值?這里總結幾個容易產生誤區的參考因素:

1、學校排名及知名度。

通常企業家認為排名越高的高校校友圈越高端,越多知名商業人士;但這個排名參考一定要慎重,因為很多排名已商業化,真實性有待考量,但諸如北大、清華、中歐長江這些老牌院校的校友實力倒不用太多質疑,對于排名一夜暴增的院校則需慎重。

2、學校歷史及校友活躍度。

學校成立時間越長是否代表校友數量越多越活躍?這是一個必要但不充分的因素,因為很多院校的校友聯絡處形同虛設,沒有充分盤活校友資源,為此我們還要參考校友活動的舉辦頻次及反響,這直接影響到校友間的溝通合作及活躍度。

3、課程開設時間及期數。

說白了,企業家在這個學校的時間基本放在報讀的課程上,而這個課程的開設時間及期數直接影響學員的數量,為此開設越久而且期數越多的課程,通常學員數目越多。但期數以及每期人數越多也并一定是好事,有些院校反而會因管理不到位,讓學員無法充分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

4、歷屆校友及學員層次。

光參考數量還是不夠的,校友質量往往更關鍵,歷屆的校友名單、所在企業、擔任職務等都是可以參考的,如果信息齊全可以細化到行業、地區、年營業額等層次,對于比較注重行業資源及地域的企業家可以據此深入了解。

5、對于新手要特別注意的是MBA、EMBA及DBA的不同:

①、MBA培養對象更傾向于企業中層,或初創型的年輕企業主,學員年齡層次低、企業管理經驗也相對較弱,課程的內容設置更傾向于戰術層面。如果想要跟年輕人扎堆,可以選擇MBA。

②、E(executiv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培養對象主要為企業家、合伙人、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等,最早一批可以追溯到王石、劉強東等那一批企業家,課程內容主打企業戰略、國際視野、投融資等方面。無可厚非的是,EMBA課程幾乎匯集了現今所有的高端品牌及知名企業家,但這些大咖基本上都已經讀過了,現在就讀的基本上一些后起之秀,或者企業的中高層。

③、DBA,工商管理博士學位課程,比EMBA更高一個層次,這類學員通常是由原EMBA學員申請,大型集團的董事長較多,課程設置偏向學術型,相當于將商業實踐總結升華到學術理論層次,費用也是最高的,每個班的人數也是相對較少(不容易培養),花費的時間通常要4年(有畢業論文要求),目前國內能獨立開辦的院校不多屈指可數。

三、系統學習增值自我

如果說前兩個目的都是理所應得的話,那么是否達到這個增值目的還有點懸乎。對于真正想要通過進修學點真材實料的話,在這方面要慎重篩選與評估,國內的EMBA、總裁班等課程已開始泛濫過剩,課程質量更是參差不齊,所帶來的價值可能遠低于那個學費。那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課程的質量好壞?這里從專業學習的角度深入分析:

1、課程內容設置。

“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除了看院校品牌、看排名,還得看課程實際設置的內容,每個院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但不一定是商科,為此該課程的內容設置是否走在商業的前沿、是否具有實用性,我們還得仔細看下他們的官方簡介。我想沒有人只是燒錢學習基礎理論的,企業家需要實戰的商業技能、國際視野、戰略思維等更高端前沿的內容;

舉些例子:對于技術出身的可能需要更多領導力、組織管理類的內容;對于傳統企業可能需要更多互聯網思維的課程內容作為補充;對于成長型企業,可能需要更多國際標桿管理學、行業標桿案例分析等內容;對于想要走國際化路線的企業家,可以選擇更具國際視野的香港院校。為此,企業家需根據內容,選擇是否合適或自己想要補充學習的課程。

2、課程師資陣容。

或許有很好的課程內容設置,但授課的師資無法匹配也是非常令人糾結的,畢竟企業家也不想作為小白鼠被試驗或忍受無趣又無價值的課堂,為此師資的配稱也需要列入評估范圍,就像看個人簡歷一樣,教授的學歷背景、授課經驗、學術成就等都需要了解,他不一定要知名度很高,但至少兢兢業業持續投入在他研究的商業領域,并有優良的教學技巧、高度的責任心及認真的態度。

如果某些院校請的多數是客座教授(非本校全職),那就要小心了,這種情況教學質量較難保證,因為他們不需要負太多責任也不會太投入。當然適當請幾個行業知名的代表性企業家來分享經驗還是有必要的,針對性的實戰分享更有代入感及可實踐性,但不宜過多(比如一門課有一節由企業家分享即可)。

3、商科學術排名

前面提到,高校排名只能代表學校的整體水平,但企業真正就讀的只是其中一門商業課程,為此我們要參考其商科學術情況,特別是只是進修某研究方向的總裁班,涉及到的細分領域需要更專業的學術支持。

每年的金融時報,商學院傳播聯盟組織,上海交通大學等每年都會發布商學院排名情況。這些排名的真實性和參考價值也是備受爭議,提醒一句,排名不能全信,可以做參考,有秘書或助理的企業家盆友可以花點時間多查查。

4、授課方式等

綜合上述三點都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可以再有點要求:能否有更高效更適合企業家的授課方式?

到了企業家這個層次,大都不能像青少年那樣能全程乖乖坐著聽課,對此能夠提供:領導角色培養與演繹、企業實地考察研討、行業領袖論壇、國際標桿游學、學員案例研討、小組競賽等三維互動式教學的課程,會讓企業家更加受益匪淺。

四、解決企業問題

不少企業家是帶著企業問題來進修的,相對找咨詢公司,一個系統高效的課程會更有啟發及持久性。

但問題也分緊急程度,對于重要不緊急的,可以考慮學時較長的EMBA課程;對于重要緊急的,可以選擇針對性及實戰性較強的EDP課程,如北京大學有企業戰略定位課程,可以作為作為企業家解決企業戰略及品牌定位問題的首選,課程僅三天就會讓企業家大受啟發并派企業高管過來深度學習以落地實施,這種現象在課程同質泛濫背景下顯得稀有而珍貴,為此費用也不低,至于值不值可以參考以往學員或案例的企業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