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長江商學院EMBA打造的人文素養系列講座及課程,意在向同學們展示哲學、國學與藝術等人文學科方面的魅力,幫助同學們開拓視野,培養人文情懷。人要有出世精神才可以做入世事業,要于飽食暖衣、高職厚祿之外,有更純粹、高尚,怡情養性之企求。
前不久,國防大學孫子兵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國安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系張國剛教授,分別受邀做客長江商學院EMBA人文素養講堂,薛教授為學員精彩解讀古代軍事文化經典《孫子兵法》,張教授則分享了品讀《資治通鑒》的體悟,闡述《資治通鑒》中蘊涵的領導藝術和用人理念。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
《孫子兵法》≠陰謀詭計 盡管《孫子兵法》篇幅不長,全文不超過6000個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博大,思想深邃,邏輯縝密,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當下社會對《孫子兵法》有兩大誤解,其一是誤認為《孫子兵法》是殺人魔法,其二是把《孫子兵法》等同于陰謀詭計?!秾O子兵法》提倡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按照規律辦事,它教人以智慧的辦法用小的代價獲得大的勝利,是古人智謀的精深總結?!秾O子兵法》與戰略決策
那么怎樣判斷決策的時機是否正確呢?
孫子的戰略決策原則是“兵以利動”,即決策是否牽涉到自身重大的利益是關鍵。根據這一原則,孫子提出三非原則――“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這三條原則綜合起來,就是提醒我們慎重決策。
決策最終的依據是利益,千萬別隨情緒走。領導者需要有大智之勇,人生最大的勇氣并不是不怕死,而是再困難和風險面前敢于理智決策,敢于風險行動。這是靠智慧和勇氣兩者結合。孫子講“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之。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鳖I導者也必須有穩定的心理素質和高情商,方能在決策關頭,決勝千里,一錘定音。
《孫子兵法》與制勝謀略
實際上,孫子一口氣歸納了前人出謀劃策的思路,概括起來就是“詭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繞之,北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痹谒蚕⑷f變的對抗中,“詭道十二法”能夠迷惑對手、控制局面,從而抑損取利,贏得先機。
為什么2000多年來世界各路精英對《孫子兵法》樂此不疲?
可以說,是因為這本兵書的內涵相當豐富,我們可以從戰略層面提煉《孫子兵法》中,那些如何籌劃全局的謀略思路,也可以從戰術層面把握孫子如何處理具體問題戰術性的謀略思路。
學習《孫子兵法》,正是要學習其中的戰略思想,借助其思想找尋企業最深層本質的核心,提高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執行力以及忠誠度,制定合適的生存戰略,使企業固基定本、繼往開來。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為什么要讀《資治通鑒》?”
曾國藩認為讀書有兩個門徑:“修身不外讀經,經濟不外讀史”。修身是做人,經書闡發道理;經邦濟世讀史,史書是前車之鑒。
雖然企業家們常常讀現代大企業的案例,但如果要尋求更大的格局、境界,那就必須要讀更多的歷史。
胡三省認為“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胡三省之所以能對《通鑒》下如此高的論斷,是因為《通鑒》是千百年來大浪淘沙的案例庫,是歷史上高人面對各種復雜挑戰的應對技巧、成敗得失的充分總結,所以讀史就像讀棋譜一樣,琢磨棋路,琢磨前人的經驗。
下面就用漢高祖劉邦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案例來探討領導藝術和用人之道。
楚漢爭雄:漢高祖的成功之路
劉邦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
劉邦總結自己的奮斗生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SPAN>
從這段總結中我們可以看到劉邦自身的領導定位,那就是“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陳平和韓信的案例可以進一步展示劉邦的用人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領導力,調動各方力量呢?
《資治通鑒》里司馬光提出了領導力三原則――仁、明、武。仁就是“修政治、興教化,育萬物,養百姓”,明,是判斷力,也就是對道義、發展路徑、個人賢愚的判斷。武就是執行力,“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妄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
治世明君:唐太宗的領導藝術
李世民在王朝剛剛建立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功高震主”,使他不得不面對來自各方的威脅。李世民最后戰勝對手,成功成為一代明君,有三個重要因素。
首先是克己(自我約束),其次是謙卑,以及尊重他人意見,從諫如流。第三,唐太宗在用人之道上,更有一套“微權”之法,即“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將無棄材,明主無棄士。
學習《通鑒》的深遠意義即是在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末指出,精度《通鑒》,能讀歷代興衰,識人事臧否?,F實中國是歷史中國的一個發展,中國道路應當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種延續與創新。中國現在所走的道路是從其歷史路徑自然延伸出來的,我們現在的事業是在繼承祖先事業的基礎上展開的,要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道路的未來走向,這就需要我們堅守傳統、海納百川、做出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