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9月24號預報名,10月10號正式網報,今年考生報名時只填報一個招生單位的一個專業,所以大家需要盡早確定院校。
9月24號預報名,10月10號正式網報,今年考生報名時只填報一個招生單位的一個專業,所以大家需要盡早確定院校。 本文概要 ① 2018MBA考試總體形式 ② MBA供求關系 ③ MBA擇校 ④ 分數線 ⑤ 最后三個月筆試復習建議 首先,我們通過回顧MBA發展的歷史脈絡來觀察今年MBA考試的總體形式,從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到明確的規律。 MBA發展 1991年丨MBA教育出現,院校很少,各自獨立發展; 1997年丨27所院校統一命題,稱為MBA聯考; 2003年丨出現綜合能力考試; 2005年丨考試簡化,取消英語聽力、專業課管理學,正式形成綜合能力+英語兩門的結構; 2007年丨進一步取消高等數學,降低了在職考生的備考壓力; 2010年丨管理類6個專業使用同一張試卷,命題權收歸教育部考試中心。 這一系列考試變革背后,伴隨著報考人數和院校數量同步增長的過程。 MBA發展 2002年丨MBA報考人數達到一個小高峰:5萬人; 2006~2009年丨招生院校數量密集增長,最終達到236所; 2016年丨外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 ①明確劃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必須脫產讀書; ②EMBA并軌,參加12月全國聯考; ③部分院校開始縮減名額,如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縮減名額。 這三個標志性事件意味著整體市場外部環境出現了拐點。 2013年, 2015年專碩和學碩首次實現錄取人數持平,2016年專碩報名人數首超學碩。而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四年前最后一次公布MBA報名人數為13萬,今年MBA報名人數我們預測將接近25萬。也就是用4年時間,MBA報名人數幾乎增長一倍,而院校數量和招生人數并沒有同步增長。所以MBA的供求關系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無論是商業領域還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政府都會采取措施調控,如房價,會走出從高峰到低谷的周期;同樣,專業碩士的供求關系教育部也會用“看得見的手”來調控,從最初的追求規模和數量,轉型為追求質量。同時,供求關系的調整并不僅僅局限在MBA,而是整個管理類專碩。 擇校從兩方面考慮,感性和理性。感性是指有些同學心里有一個夢想院校,這個夢想最大,可以壓倒一切理性的標準。如果沒特別向往的院校,則需要理性擇校,因此我們提出“理性擇校三原則”: 1、深度和廣度。如綜合性大學,專業方向、教學資源、課程體系以及導師在各個方向上都是均衡的,不太強調某一特色專業,能夠提供均衡的廣度;而某些學校由于大學本身學科背景,在某些專業領域有自己的特色,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及校友同學也相應集中到該領域。因此,擇校可考慮“T字型”結構,“—”代表廣度,“|”代表深度。如果未來的職業發展想獲得更多的可能性,則優先選擇寬度;如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某個行業或職能,則可以優先選擇深度。 2、機會成本,即考慮是否脫產。是否脫產需要評估歷史和當下的職業發展速度,如外部環境,即行業和企業一直能提供高速成長的機會,則脫產學習的機會成本比較大;相反,如果職業生涯遇到瓶頸,發展速度放緩,則可以考慮用一年多的時間脫產學習,厚積薄發。機會成本是考慮全日制還是非全的標準。 3、時間成本。涉及以下兩個維度: 第一,是否報考異地院校。很多同學在報考初期滿腔熱血,覺得可以調控好雙城奔波。而實際上異地工作加讀書,壓力非常大,不容易堅持,時間成本也很高。 第二,筆試能否一年上線。如不能當年上線,意味著明年或后年再考,這時不確定性和時間成本都很高。在職考研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戰,壓力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外部干擾只會越來越多,一年不過線,熱情降低,最后上學這件事很可能不了了之。特別是年齡稍大的同學,筆試能力不強,復習時間又少,這時筆試能否當年上線就成為關鍵決策因素。要考慮自身的筆試能力能否達到學校往年劃定的分數線。 聯考發展至今已經很穩定,客觀題難度波動不大,和去年持平是大概率事件;主觀題去年起各省獨立閱卷,標準不統一,導致部分省成績虛高。今年教育部明確提出會采取措施保證各省閱卷水平一致,可以想象一定向收緊去一致。去年分高的省份,今年在主觀題閱卷的尺度的預期上要調低。 至于分數線我們不做預測,只做分析。2012年(150分)是最低分數線,之后進入上升通道,2017年漲到170分,五年中只有一年沒有上漲。按照歸納法,18級至少不會下降,要做好再漲一步的可能性;至于小分線則比較穩定,英語42分左右,綜合90分左右。大多同學認為分數線和考試命題難度有關,其實分數線并不是根據難度劃定,如2013年考試難度遠高于012年,但13年分數線比12年高5分。所以分數線是一種調控供求關系的工具,如果報名人數多,錄取沒明顯增長,則分數線就要適度上調。而且供求關系不只針對MBA,而是管理類6個專業通盤考慮。所以通過供求關系分析和去年出現的一系列標志事件,分數線應該不會下降。當然,上述分析是基于歷史的歸納法,可能隨時出現黑天鵝事件,不確定性永遠保留,要有心理準備。 最后三個月是筆試復習的關鍵階段,同學們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彼”是對四科的知識點和題型形成樹狀的系統結構,通過樹狀結構可以清晰的觀察到每年重點在哪,同時可以明確“知己”中的“取舍”。大多考生拿到國家線即可,而國家線不到滿分的六成,也就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的考點并不需要深入研究和掌握。這樣就可以在復習中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容易獲取的考點上,即“有所為必有所不為”。 另外,綜合能力被稱為中文版的GMAT,除了考查三個科目之外,背后還潛在考查判斷力和決策力。即從時間和收益兩方面考慮,在某些題型上不能獲得分數,但可以節省時間,也是變相收益。所以在綜合能力的考場上,做到兩點:一是精準判斷這個題值不值得投入時間;而是堅決的取舍,對于做不出的題目,舍棄越早,收益越大。 最后,祝大家在2018年都能順利就讀理想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