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謬誤是指人們在思維和語言表達中所產生的一切邏輯錯誤。具體到考研中,謬誤可以分為兩大類:形式謬誤與非形式謬誤。在每年的管理類聯考備考中,很多MBA、MPAcc的考生都對這塊感到束手無策。在這里,就簡要盤點一下邏輯考試中常見的謬誤。

由于形式謬誤是指那種由于違反形式邏輯的規則而產生的邏輯形式不正確的各種謬誤,下面老呂就先著重介紹一些常見的非形式謬誤。

1、詞語歧義

這是指在確定的語言環境下對同一語詞在不同意義下使用(即表達了不同概念)而引起的邏輯錯誤。

例如:

“所有的鳥是有羽毛的,拔光了羽毛的鳥是鳥,所以,拔光了羽毛的鳥是有羽毛的。”為什么會得出這一自相矛盾的,錯誤的結論呢?原因就在于兩個前提中所共同使用的語詞(“鳥”)是有歧義的。在第一個前提中,語詞“鳥”是就鳥之所以為鳥應當是有羽毛的這個意義而言的,而在第二個前提中,則是就鳥的一種特殊狀態、即被拔光了羽毛這個意義而言的。

2、語句歧義

這是指在確定的語言環境下,對同一語句作不同意義的解釋(即用以表達了不同的判斷或命題)而導致的邏輯謬誤。

例如有這樣一個推理:

“我們班上有10個足球愛好者與手球愛好者,所以,我們班上至少有10個手球愛好者。”表達這一推理的前提“我們班上有10個足球愛好者與手球愛好者”的語句是有歧義的:既可以理解為這10人既是足球愛好者又是手球愛好者,也可以理解為這10人中僅有一部分是足球愛好者,而另一部分是手球愛好者。但只有在前一種意義上才能推出上述結論,在后一種意義上是推不出上述結論的。

3、訴諸無知

這是一種以無知為論據而引起的謬誤。

例如:

某些法盲犯罪后,常常在預審中或庭審中用自己不懂得法律,“不了解這樣做是犯罪”等來為自己罪行辯護、甚至論證自己無罪,就屬此種謬誤。其實,無知決不是論據,不知某事實存在,并不等于該事實不存在。某人不懂法律,但并非意味著法律對其無效。

4、訴諸武斷

這是指既未提出充分的論據,也未進行必要的論證,就主觀作出判斷的一種謬誤。

例如:

昆劇《十五貫》中,無錫知縣過于執,僅憑尤胡蘆(被害人)養女蘇戌娟年輕貌美這一點,便判定她是與熊友蘭勾搭成奸,謀財殺死養父的兇手。過于執的論斷是:“看你艷如桃李,豈能無人勾引?年正青春,豈能冷若冰霜?你與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雙飛之意。父親攔阻,因之殺其父而盜其財,此乃人之常情。”這種無根據的主觀臆斷的錯誤便是一種訴諸武斷的謬誤。

5、訴諸憐憫

這是一種僅以認定某人某事值得憐憫、同情而作為論據進行論證的謬誤。

例如:

有的盜竊分子,在案發后的預審或庭審中,常常以自己家庭經濟情況不好、十分可憐(如說自己老母年老體弱、妻子多病、兒子傷殘、醫藥費如何昂貴,如何為此而傾家蕩產……等),以此來博得別人的憐憫和同情,來為自己的盜竊行為辯護(似乎其盜竊是出于無奈,因而無罪或少罪)。這就是一種訴諸憐憫的謬誤。

6、訴諸感情,亦稱投其所好

這是一種在論證中不依*有充分根據的論證,而僅利用激動的感情、煽動性的言詞,去拉攏聽眾,去迎合一些人的不正當要求,以使別人支持自己論點而出現的謬誤。就此而言,可以認為訴諸憐憫是這種謬誤的一種特例。

7、人身攻擊

這是指在論辯中用攻擊論敵的個人品質,甚至謾罵論敵的手段,來代替對具體論題的論證。

例如:

19世紀60年代,英國教會和一些保守學者曾集會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某大主教拿不出科學論據反駁進化論,就把矛頭指出信仰進化論的赫胥黎。他嘲諷地說,“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邊,他是想等我一坐下來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為照他的信仰,他本來是猴子變的嘛!不過,我倒要問問,這個猴子子孫的資格,到底是從祖父那里得來的呢,還是從祖母那里得來的呢?”這位大主教的“論證”就是一種人身攻擊的謬誤。這種手法的實質,是以不道德的論戰手段代替正常的邏輯論證,以便使自己在論辯中取勝。

8、訴諸權威

這是指在論證中對論題不作具體的論證,而僅*不加分析地摘引權威人士的言論,以之作為論證論題正確的充分論證的一種謬誤。

例如:

在中世紀的歐洲,亞里士多德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亞里士多德曾認定人的神經是在心臟匯合,而當時的解剖學家已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于是,一些解剖學家請宣傳亞里士多德的經院哲學家去看人體解剖。不料,經院哲學家們看后竟說:您清楚明白地使我看到了一切,假如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沒有與此相反的說法,即神經是在心臟里匯合的,那我也就一定承認神經在大腦里匯合是真理。這種謬誤實質上是一種把權威的片言只語視為絕對真理而用以論證一切的謬誤。所以,此種謬誤又可稱之為濫用權威的謬誤。

9、因人納言

這是指在論辯過程中,僅僅根據立論者的愿望或自己對立論者的感情或欽佩,而不考慮其論斷內容是否真實或其論證過程是否正確,便對立論者的論點表示接受和贊同的一種謬誤。例如,有些人或由于某種小團體觀念,或由于對某人的盲目崇拜,只要是自己小團體中的人或是自己所崇拜的人的言論就認定是正確的,就加以贊同、支持和擁護。這就是一種因人納言的謬誤。

10、因人廢言

這是指在論辯過程中,僅僅根據立論者的道德品質或自己個人對立論者的厭惡態度,而不考慮立論者的論斷內容是否真實,也不根據邏輯反駁的規則和要求,就對立論者的論點加以否定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謬誤。例如,有些人在批評人家的論點時,常常不是就別人論點是否真實,別的論斷是否合符邏輯,而是抓住人家過去或現在的某些“小辮子”(如德行有虧,犯過某些錯誤之類)不放,以此作為否定對方立論的唯一根據。這就是一種因人廢言的謬誤

以上四種謬誤(人身攻擊、訴諸權威、因人納言、因人廢言),都是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以“人”本身作為其立論或駁論的唯一根據。因而它們都是論證過程中“以人為據”的各種具體表現。

在MBA、MPAcc等管理類聯考中,以謬誤為知識點的邏輯題可以出成類比題型。

舉例如下:

例1:1908年,清朝3歲的宣統皇帝繼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鐘鼓齊鳴,三呼萬歲,把宣統皇帝嚇得直哭。抱著宣統皇帝的攝政王安慰小皇帝說:“快完了,快完了。”后來,清王朝于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遺老遺少怪罪攝政王說,就是他在登基大典上說:“快完了”,所以把大清朝的江山給葬送了

以下的哪一項與清朝的遺老遺少的手法相似?

A 這個碼頭坍塌,固然與建筑的質量有關,但與今年潮水過大也有一定的關系。

B 這座大橋被沖垮了,完全是由于百年未遇的洪水的緣故。

C 興達公司如此興旺發達,完全是這個公司的名字取得好。

D 暫時沒有攻克這個難關,是由于我們掌握的資料還不完全。

[解題分析] 正確答案:C

題干和選項C都屬于主觀臆斷,犯了訴諸武斷的謬誤。

例2:王鴻的這段話不大會錯,因為他是聽他爸爸說的。而他爸爸是一個治學嚴謹、受人尊敬、造詣很深、世界著名的數學家。

如果以下哪項是真的,則最能反駁上述結論?

A.王鴻談的不是關于數學的問題。

B.王鴻平時曾說過錯話。

C.王鴻的爸爸并不認為他的每句話都是對的。

D.王鴻的爸爸已經老了。

[解題分析] 正確答案:A。

當王鴻談數學問題時,他爸爸的話有權威性,當討論其他問題時,比如關于體育、音樂或生物等方面的問題時,王鴻的爸爸的見解可能與常人無異,甚至很差。因此,選項A能直接針對題干論證所犯的“訴諸權威”的謬誤進行了反駁。

選B不妥。即使“王鴻平時曾說過錯話”,但這次的根據是王鴻的爸爸說的。C說王鴻的爸爸不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即使對數學問題也可以這么說,這正體現了他的治學精神。但這不能成為對題干結論的有力反駁。再者,題干的結論只是“不大會錯”。D中說“王鴻的爸爸老了”,從某種意義上對題干結論提出質疑。但從題干的敘述中絕對沒有對王鴻的爸爸在數學領域的權威性和判斷能力提出懷疑。跟A比起來,還是選A更好

了解了這10種非形式謬誤后,希望各位考生勤加練習,勤加思考,善于按照上述的內容歸類總結。這樣才能做到在考研復習的過程中有跡可循,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