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幾年邏輯寫作試題呈現出一個特點,即專業邏輯知識內容考的越來越少,更趨向于考查考生在考場上的應變能力與分析能力。
近幾年邏輯寫作試題呈現出一個特點,即專業邏輯知識內容考的越來越少,更趨向于考查考生在考場上的應變能力與分析能力。其會借助于各種題材來考查,數字比例分析是其一種形式——將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分析能力相結合。在寫作論證有效性分析中,這種能力主要體現為對數字謬誤的識別。數字謬誤是論證有效性分析??嫉囊粋€邏輯缺陷問題。
【真題示例1】
在不遠的將來,若中國的人均公關費用達到日本水平,中國公關市場營業額將從25億元增長到300億元,平均每家公關公司就有3000萬元左右的營業收入。這意味著一大批本土公關公司將勝過外資公司,成為世界級的公關公司。(2004年1月聯考真題)
【謬誤:平均數陷阱】
當題目中出現平均數的時候,需要慎重考慮其進行平均的分母包含的范圍是否準確;此外,在計算兩極分化比較大的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假如要使平均值更符合實際感受,就應該用中數或者眾數這樣的平均數計算方法,而不是算術平均數。
在這個例子中,即使中國的公關公司營業總額增加到300億元的水平,就算平均到一個公司營業收入水平很高,但這些公司中既包括本土公司,也包括外資公司,無法得出本土公司必將擊敗外資公司的結論;況且在某個行業中,常常是20%的企業創造了80%的市場營業收人,所以這種根據平均值推斷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
【真題示例2】
規模最大的10家本土公關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30%,規模最大的10家外資公關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15%;……可見,本土公關公司利潤水平高,具有明顯的優勢。(2004年1月聯考真題)
【謬誤:使用相對值數據可能具有欺騙性】
溫馨提醒:大家如果僅僅考慮相對值數據,而忽略其基數,就很有可能做出錯誤判斷。
上述語段中的問題在于,由本土公關公司的年營業收人平均增長率高于外資公關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不能得出前者的收益能力比后者強的結論。營業收入增長率只有在增長基數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才能說明收益能力的差異。本土公關公司與外資公關公司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收入增加速度快并不意味著收入能力強(在小的基數的基礎上增加總是比在大的基數上增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