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不清:關注論點中的概念以及論證過程中反復出現的概念.在分析時需要指出具體哪一個概念不清楚,并且要指出該概念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理解.
【例1】首先,按照唯物主義物質決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質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因此,物質豐富只會充實精神世界,物質主義潮流不可能造成人類精神世界的空虛.
【解析】論證者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中的“物質”與現實中的“物質”混為一談.前者是指客觀存在的哲學范疇,是對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后者指的是各種實實在在的東西,如電腦、手機等.
2、偷換概念:關注論點、論據中的核心概念是否前后一致.分析時需要指出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別.
【例2】目前,國內的多家快遞企業開始嘗試拓展無人機送貨業務,這樣既能緩解地面交通擁堵,又能提高快遞企業運營效率.但是,自無人機技術應用以來,安全事故屢屢發生.因此,人類需要慎重發展人工智能技術.
【解析】論證者由無人機技術應用以來屢屢發生安全事故得到人類要慎重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結論,然而無人機技術只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種,顯然該推理難以必然成立.
3、以偏概全:以個別事實歸納出總體情況.分析時需要指出個別事實不具有代表性,還要說明為什么不具有代表性.
【例3】1840 年,哈里森當選美國總統,病逝;1880 年,加菲爾德當選美國總統,被刺殺;1900 年,麥金利當選美國總統,被刺殺;1940 年,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病逝;1960 年,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被刺殺.所以,凡在 20 的倍數的偶數年當選的美國總統都不會活著離開白宮.
【解析】前幾任總統是在20的倍數的偶數年當選且在任期內去世可能是由于個人原因,如身體狀況等,或者是由于政治原因等因素,因此不具有代表性.
4、不當類比:將一個事物或者一類事物的性質類比到其他事物上.分析時需要指出這兩個事物或者兩類事物有本質的差別.
【例4】假如再變換一下視角,從一個更廣泛的范圍來看,連我們人類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們的祖先是類人猿,而類人猿正像大熊貓、華南虎、藏羚羊、揚子鱷乃至銀杏、水杉、五針松等等一樣,是整個自然生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那為什么我們自己就不是了呢?
【解析】人類由類人猿進化而來,但是并不一定等同于類人猿,人類不僅有類人猿的動物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因此由類人猿是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推出人類也是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有待商榷的.
5、誤用條件關系:沒有條件關系誤認為有條件關系,充分條件誤用為必要條件.分析時要指出條件關系不成立的原因.
【例5】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旅游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重要的經濟活動?和文化現象,與人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旅游景點沒風光缺美景,很難吸引人來觀光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所以如果鹽湖市要促進經濟發展,那么必須創建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解析】鹽湖市要促進經濟發展,就必須創建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嗎?未必,還可以通過發展工業、農業等多種方式來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