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英國《金融時報》2010年度全球MBA排行榜上,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第一名的位置。2009年,該校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并列第一。
在為2010年度排名提供依據的一項2009年調查中,來自該校2006級MBA學員的評論提到一種廣泛的教學體驗。“我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之一,就是去倫敦商學院攻讀全日制MBA,”一名校友表示。“(它)豐富了我的人生——從教育到職業發展,從結交新朋友到獲得新的視角。”
另一名校友補充道:“你不僅可以從學校的課程中學到東西,還可以從學員深刻的文化多樣性中學到東西。在這方面,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具備倫敦商學院這樣的優勢。”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2010年度的排名,倫敦商學院的師資研究位列世界第八,校友推薦排名第五。后一項指標綜合了來自2004、05和06級學員的數據,針對的是調查參與者會從中聘用MBA畢業生的院校。
倫敦商學院在國際流動性方面的排名也接近榜首,僅落后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該指標不僅反映了學員構成的國際化,也反映了項目的國際視角。一位校友解釋說:“我相信,這是極少幾所真正了解全球化世界內涵的商學院之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所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了解全球商業的商學院之一。”
過去12年,倫敦商學院在英國《金融時報》MBA排行榜上的位置逐漸上升:1999年首次推出時排名第八;2008年已位列第二。這種變化表明了一個更廣泛的趨勢:美國商學院的統治地位在過去十年內下降了。
在1999年的排行榜上,與倫敦商學院同列25強的是20所美國院校和另外4所歐洲的商學院。英國《金融時報》2001年推出了全球百強排行榜,美國學校又一次占據了統治地位,前25強中有21所學校來自美國。
自此以后,前25強中美國學校的數量就開始下降,2008年和今年均為11所。今年的其余14所院校中,有11所來自歐洲,3所來自亞洲。
一個重要的因素有助于解釋這一轉變:從2005年左右開始,攻讀MBA學位的投資回報率——以工資增長衡量——就開始大幅下降,尤其是在美國。
從開始攻讀MBA到畢業后3年,MBA畢業生的工資過去常常會增長兩倍。而如今,這種漲幅卻極少見到了。從英國《金融時報》2000年到2003 年的MBA排行期間,前25強院校中,至少有20所學校校友的工資漲幅超過1.5倍。鑒于那段期間美國學校占了前25強中的大多數,幾乎所有這類大幅增長都與美國的學校有關。相比之下,2010年的全球百強排行榜上,僅有兩所學校的校友收入有了類似的增長,而且兩個都不是美國的學校。
為何MBA學位提升工資的效用降低了?首先,盡管從年齡、閱歷和資歷方面來看,MBA課程如今的生源質量與過去十年差不多,但學員在獲得學位前與利潤掛鉤的工資數據每年在持續增長。
此外,MBA畢業生畢業3年后的工資增幅不一樣。事實上,2006級學員的平均工資與1999級的幾乎持平——實際是下降的。因此,工資漲幅縮小了,到2009年,平均漲幅連1倍都不到。
盡管前25強商學院中美國學校的數量下降了,但前100強聯盟中美國學校仍然很多——2010年百強商學院中有56所位于美國。英國是上榜商學院數量第二多的國家,有17家商學院上榜。總的來看,前100強商學院涵蓋了20個不同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