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6月份,各大院校提面名單和提面結果陸續出爐,確實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我們的學員,有同時通過上財和同濟提面,正在糾結選哪一個的;有一擊即中心儀院校,安心準備初試的;但也有學員,并未獲得本以為勝券在握的學校提面資格。
尤其是在北京地區,競爭更加殘酷激烈。
北京學校今年學歷背景審查可以用“嚴苛”來形容。有學員雖是專科學歷,但工作經歷含金量十足,年收入也豐厚,在以往,他們大概率可以通過提前面試,可今年連面試的資格都沒有。
這個結果,雖然讓人有些意外,但也并非完全無跡可尋。
首先從歷史數據來看,
從1991年具有MBA招生資格的9所院校,到十年后的增至62所,到現在的上百所學校,中國的MBA教育無疑是越來越火熱。
以2016年數據為例,全國MBA報考人數107176,實際參加考試的有76825人,最終錄取人數為29035人,錄取率只有27%,這就意味著有7成以上的人淪為了這場角逐里的炮灰。
到了2018年,可以預估的是,MBA考試已經完全是校方主導,這就意味著他們會提出更加嚴格的篩選機制,炮灰比例只會加大。
其次,今年MBA報考的人數可以說暴增,而各大院校的招生人數卻并沒有變化,有些學校還減少了提前面試的批次,縮短了申請的截止日期。
比如北科,提面一批限定人數從150人一路跳票到800人,但總體招生人數卻無變化;比如清華,由去年的5個批次減至今年的4個批次,而且公布申請系統時間較早,給學員更長的準備周期;比如北理,因為報名人數增長,往年只提前2天截止申請,今年卻提前13天就截止了申請。
最后,由于提面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名校的第一批提前面試競爭會更加激烈。
本屆獲取信息能力較強的考生,大概率會選擇一二批次,以減少競爭,爭取時間;往屆學生也會選擇,而他們的競爭力更為強勁;還有一些去年已經成功考入其他學校的同學,也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爭取一把名校的提面。這就導致了提面前兩批次的難度會大幅度提升,甚至有些學校出現了9月份批次反而比6月份更容易考的情況。
但是,在今年提面中,也有“名校扎堆報考,普通院校卻無人問津”的狀況,于是一方面是錄報比一路走高,甚至有些年份可以達到30:1的北大光華;一方面是一些普通院校,因為報考人數不足,只要考了就能上的“超高性價比”。
其實,對于北京院校今年“以學歷論英雄”的做法,趙老師是不太認可的。高考失利,的確不應該擁有和高考努力的人同等的待遇。但高考失利或者選擇失誤,就應該永世不能翻身?是,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可以對他們以更苛刻的要求,但是完全剝奪選擇的機會,也未免不近人情。
寫到這里,我也會在想,除了告訴大家今年的提面難度驟升之外,我寫這些有什么用?我能改變什么?
誠然,我并不能改變學校對于“第一學歷”的偏愛,當我看到有著頂尖傳媒平臺工作經歷,有一定曝光度,有自己百度百科的學員,因為學歷的問題被刷下來,我心里是難受的。
這段時間我們的所有提面老師,都處于枕戈待旦的狀態,我們能做的,就是以近乎嚴苛的標準,一遍又一遍優化學員的申請材料,放大閃光點,打磨每一個細節,去申請下一所能夠“慧眼識金”的學校。
會有些意難平,但面對學歷歧視的時候,適當堅持,靈活變通是最實在的東西。我也希望大家放平心態,了解今年的嚴峻形勢,有時候,適當的放棄也有可能更有收獲。就像我以前常說的,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