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100多年前,當洋務派借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旗幟悄悄打開門縫,透進西方數個世紀積累的格物致知之學時,西方的經濟管理思想也隨之“溜”進了塵封的皇土之域。

    從此,那個在西方重商根基上生長了幾個世紀的經濟管理思想,夾雜在堅船利炮之間,一路向東土滲透。30年前,當東方睡獅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商人階層要以獨立的階層出現在千年的文化沃土上時,“溜”進門的潛行客被捧為了座上賓。這一次,既有西方經濟的推手,又有中國商人的內需,兩個巴掌,一下子拍出個響當當的潮流來。

    然而,潮流之后,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對于那個生于異域的桔子,如何不變為枳呢?學習不等于迷信,修煉不等于填鴨,更不等于肢解。盡信書則無書。

    躁動的“送水車”

    發軔于高等院校內的原版經管引進著作成了最初的崇拜對象,世界500強中的杰出企業家成為了榜樣。隨后學會了忽悠技巧的出版商們開始集中制造并引導閱讀潮流。于是《學習的革命》、《第五項修煉》、《把信送給加西亞》、《誰動了我的奶酪》等一批引進經管圖書被饑渴的中國商人們奉為圭臬,發行天量也迅速創造,助推了MBA、EMBA、培訓市場的火爆。一時間,有點饑不擇食的中國商人們好像看到了醫治企業病的靈丹妙藥,彼得?德魯克、杰克?韋爾奇、邁克爾?波特、菲利普?科特勒這些如雷灌耳的名字幾乎被捧成了企管之神。于是幾乎所有的西方管理學流派都在中國找到了第二春,連一些偽書也找到了發財的捷徑。經歷了相對艱澀的原版學術著作、普及型閱讀潮流、相對通俗的管理寓言、一些適應中國商人胃口的偽書之后,本土企業家們似乎發現,讀書好像并不能解決中國企業所有的困惑。于是管理軟件開始進入企業,培訓專家把企業家的會議室變成了教室。最后,EMBA班被當成了交際場所、西方的管理學遭遇到了中國式管理,有的企業家干脆走上了“存在即合理”的自我肯定之路――本來想找藥方,最后發現自己的病原來只有自己能治。

 從流程、組織、戰略堆里爬出來的思想還沒有完全站穩,新的風暴以幾乎無法回避之勢襲來,幾乎所有的古人都被拉出來,套上了經管的面具,從三國人物、紅樓粉黛、唐僧師徒到楚漢大將、康乾大帝。從執行到細節,從紅海到藍海,從全球一體化到世界是平的,從長尾理論到沒有任何借口。

    一位企業家告訴筆者,西方管理思想是香水,聞起來香,但卻不知用在哪里才會香遍全身?究其原因,都是中西企業的文化差異太大,換言之,是中國商業環境的“風俗習慣”或者稱之為“潛規則”太強大了,令西方管理思想的普及或掃盲潮流最后成為企業家書櫥中的裝飾,同儕炫耀的談資與尋求上市的包裝。

    誰解了渴?

    上述企業家告訴筆者,在他的企業中,更多的在用所謂中國特色來管理員工。比如,對員工上下班的要求,雖然也有上下班作息制度,但卻也有網開一面的時候,這被他理解為以人為本,他認為西方管理是法治,雖然看起來很公平合理,但不免冷酷,讓人難以接受。中國的管理更人性化些。

    事實上,當越來越多的西方標準借著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強勢席卷著正在日漸成長的中國商人時,不少企業家在別無選擇中被迫匆匆洗了一個西方管理思想的淋浴,然后,拖著還沒有擦干的身體就又邁進了中國市場的麻將局中。所謂“中國理念,西方標準”在不同的企業成了不同理解的大雜燴,也成了企業解讀管理思想與執行管理思想最佳的松緊帶。

    于是速成與快餐成了中國商人對西方經管思想的定位。讀完所謂經典以后,不少人發現,原來所謂的流行概念只是百十來字就可以說明白的大實話。有位教授用兩個小故事簡明扼要地介紹流行戰略:爬上塔頂的青蛙是聾子,這就是紅海戰略――正因為聾,聽不到勸阻、不受干擾,所以因專注而成功。換個方向就是第一,那是藍海戰略。但問題是,簡單的道理,要想變成一家企業的現實,其間的路只有自己走,管理大師無法替你,也不會替你決定每個岔路口該左拐還是右拐。當“現代營銷管理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被質疑其理論并不太適用于現階段中國企業時,這位老人認為,大多數的管理原理,包括營銷的原理都是全球通用的。他認為,付諸實踐的問題可以借助傳統文化和現代商業的結合。[FS:PAGE]

有人在問,從2001年至今,那些曾問鼎中國首富者諸如劉永好兄弟、丁磊、陳天橋、黃光裕、施正榮、張茵以及楊國強,甚至最近盛傳的郭廣昌,哪一個是靠西方管理思想登上的首富位置。如果沒有,他們是不是比管理大師更懂管理?

    再放眼看看,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蒙牛的牛根生甚至潘石屹,又哪一個仗著西風贏得了聲譽?

    柳傳志說:我們現在實際是一個過渡過程,我覺得過河的目的本身比較好定,關鍵難的還是造橋和船的過程。張瑞敏對于自己沒有去聽韋爾奇傳道的解釋是:因為我認為企業管理絕非一蹴而就,這就像你把貝克漢姆請來給中國足球隊講上三天三夜,中國足球的水平也不會迅速提高到哪兒去。最重要的是必須自立自強!沒有這種精神,想通過聽聽課就解決問題,那是天方夜譚!TCL集團總裁李東生曾有個著名的說法:20年前,中國企業家不看西方管理的書籍,那是無知;20年后還在看西方管理書籍,那就是無能了。

    任正非著名的“三化”理論:“先僵化”接受,“再固化”運用,“后優化”改良。
有學者認為,牛根生沒有學過現代管理體系,但他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的東西,所以中國企業家最該學習的不是國外,先要搞明白我們自己。

    正像無數的經濟學家在門內建樹頗豐,但卻從來沒有一個人敢聲稱掌握了賺錢的秘訣一樣,管理大師們顯然不能取代企業家的創造性,何況還是遠在大洋彼岸的、那些被暢銷書非理性化捧紅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