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MBA作為一種社會群體在中國出現了已經10年,上至中央領導下至平民百姓都意識到要振興中國經濟,離不開一批高素質的企業家,一大批職業經理人,于是MBA成了當今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期待著MBA能為中國培養出真正的經理人。

    在大多數人的眼里,MBA被譽為天之驕子,管理精英,在優秀的工商管理學院學習兩年后,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從事管理工作,收入至少上升一倍,因此很多人把MBA證書當做是走向職業經理人的通行證,擁有MBA也成為了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然而事實并非如此,MBA們并沒有成為中國企業的救命稻草,恰恰相反,敗走麥城的消息卻不絕于耳,而一方面很多MBA也覺得在國內企業無用武之地?那么,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

    MBA學習的四大收獲

    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保留了英文名稱的碩士學位教育,眾多有志于工商管理的人員趨之若鶩,每年報考MBA的人數不斷攀升,其中也不乏跟風的現象。MBA學習到底要得到什么收獲?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四個收獲:

    結構化的知識和思維

    當大量各種專業的學員進入大學時,MBA學習帶給他們結構化的知識和思維是第一大收獲。一般商學院MBA教育設置10多門課程,其中戰略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運作管理、信息管理是主要課程,還有管理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國際貿易、經濟法、商務統計、跨文化管理等,圍繞著企業管理運作,MBA需掌握企業人、財、物資源管理和產、供、銷運作管理的各個環節,這種課程設置最重要的是給學員一個結構。因為,MBA培養的是經理人員,作為一個稱職的經理,只了解財務或營銷是不夠的,受過MBA訓練的經理,面對營銷問題,應該想到財務問題,想到人力資源問題,想到生產問題,想到戰略問題等等。這不僅是個知識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問題。

    共同的商業管理語言

    共同的商業管理語言是MBA學習的又一大收獲,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它基本的概念、原理,而對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相同理解是溝通的基礎。比如“機會成本”、“邊際利潤”、“營銷4C”、“KPI”、“ERP”、“核心競爭力”等,經過MBA學習后,在工作中交流溝通時,一說某某概念,大家都明白,而不需要再對基本概念重新解釋,這就大大提高了溝通的效率和準確性,對各級經理的工作和學習是非常有利的。

    培養領導力

    領導力對一個經理人員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種影響力,是規劃愿景、調動資源、鼓舞士氣、推動變革的一系列能力體現,領導力需要培養。在MBA學習時,大家都有共同的追求,都比較優秀,學習時通過案例準備、結論呈現、問題提問、活動組織等,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對學員的領導力是極好的鍛煉機會。能不能在眾多優秀者之中脫穎而出,也是一個很好的考驗。

    培養人際關系

    MBA對人際關系的培養是很多人報考時就充分意識到的,MBA畢業后,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基本上是在商業的范圍內,同是MBA同學或校友,這對任何一個人員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在工作中能相互提攜和幫助,打個電話就能了解情況,提供幫助,這些同學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MBA僅是半成品

    很多MBA畢業后的職業選擇是職業經理,但,MBA畢業后能不能成為職業經理,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以后的努力和機遇。MBA僅是職業經理的半成品,真正的職業經理不是學校里培養出來的,一定是在商業實戰中鍛造出來的。

    同時,我國的MBA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弊病,如課程與市場需求脫節,在課程設置上更多考慮的是管理學的專業研究,偏重理論性。其次是教材缺乏,目前大多數MBA的教材都來自于國外,與中國實際的商戰有距離。其三是案例缺乏,特別是反映中國市場、中國企業的案例較少。還有師資力量缺乏,我國MBA師資很多是從傳統管理專業轉過來的,有很多甚至不是教授管理專業的。因此,這對MBA走出學校,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經理人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FS:PAGE]

    管理實踐既是一種科學,又是一種藝術,科學是共性的,是可借鑒的,但藝術是個性的,是無法復制的,這種管理的藝術既體現在企業具體營運的操作方面,又體現在人際關系的協調方面;實踐不僅面對市場,同時還面對各種利益代表:如董事會、股東、員工等。MBA走進企業面對諸多問題,科學性與藝術性要同時運用。

    MBA是孕育職業經理人的搖籃,但MBA不等于職業經理人。MBA學生只有在企業實踐中鍛煉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才能成為合格的職業人――專業理論與實踐管理能力兼具的人才。我國有600萬家企業,如果每1家企業1個MBA,就需要600萬,而現在的MBA卻遠遠達不到所需。這就象如果全世界只有1部或少量的電話,電話基本沒有什么用處,而隨著電話的普及,它的作用才越來越大地發揮出來。管理者之間的交流需要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MBA是一種語言,一種語言只有一個人說是無用的,MBA數量不夠多,也制約著MBA能量的發揮。因此,MBA數量越多,價值就越大。

    MBA學習的四個境界

    很多人對MBA學習存在誤區,認為基本按照學校的課程安排走下來就行了,其實不然,我認為,MBA的學習有四個境界。

    一是聽懂

    在學校課堂上能聽懂是MBA學習的第一步,是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礎。有些MBA同學原來學習時就有偏課,比如,有人原來數學學得不好,就很怕財務課,胡弄得及格,勉強通過,這對以后工作非常不利。因為,作為一個經理人員,如果不精通財務,就很難深入地把握企業經營規律,在管理工作中難免碰壁。

    二是吃透

    光聽懂不行,還得吃透,這又是一個不同的境界。談到任何一門課程,能不能用三五句話簡要地概括出來,是衡量是否吃透的標準。如果這門課讓你來講,講三天怎么講?講三小時怎么講?講三十分鐘怎么講?講三分鐘怎么講?如果是三十秒鐘呢?不但能講,還得讓人聽的人明白。所以,真正吃透的人,不是在課堂上給MBA講明白,而是在工作中給從來沒有學過管理的人講明白,這才叫吃透。

    三是打亂

    吃透了還要能夠打亂,因為,MBA學習的是結構化的知識,單個概念明白,堆在一起可能又糊涂了。一個課程中的概念放到另一個課程中是什么意思,需要很好地串在一起,這就象小孩拼圖游戲,幾百張零散的圖片堆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張完整的圖畫,就需要先將局部的圖畫能夠拆散。

    四是重組

    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是重組,打亂了能不能重組是關鍵。MBA學習時所有的專業課程都是理論研究的思路,任何一門課,之所以成為一門專業,都是基于管理實踐的總結和提煉,然后界定研究任務、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論流派等成為一個體系,它的基本出發點是“管理理論”。但企業應用時一切出發點是“管理問題”,比如,企業現金流短缺,有銷售進度問題、銷售政策問題、應收帳款管理問題、產品質量問題、成本控制問題、采購付款問題、人員能力問題、人員態度問題等等,這時候就不能按照財務單一的角度分析和解決。

    MBA培養的“通才”,現實中的確需要的也是“通才”。因些,MBA不能單純追求一些概念和名次,也不要偏科,應該全面發展, MBA在校期間應是學習積累的過程,不僅是掌握先進的管理技能,扎實的理論功底,更應該注重培養結構化的思維,同時對于學習,應該達到四重境界:吃透、聽懂、打亂、重組,也就是說,每一門課都是獨立的知識體系,必須要將每一門課都吃透,聽懂,做到能夠“貫通”;而后要有能力將各自獨立的內容重新組合,為我所有,達到“融會”,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體系,最終實現“融會貫通”。 [FS:PAGE]

    MBA們是我國未來管理階層的棟梁,由于當前社會上的過度期望值,關注性等問題往往使MBA在校學習期間無法保持平和的心態,但MBA必須正確認識自已,MBA的學習僅僅是在理論上武裝了自己,能不能真正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企業實際運作中還是個未知數,MBA學習期間心態的調整至關重要。

    因此,我的建議是:忘掉自己是MBA!放下MBA的名份,去掉MBA的光環,只有這樣,將理論視角轉到問題視角,一切從應用出發,從問題出發,扎扎實實在實戰中作出卓越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