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遼寧大學本學期有一門課,是針對國際政治專業大三學生的專業課,有4個學分。開學不久,有一個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到教室來點名,然后強調大三第二個學期對同學們的重要性,尤其對所謂“保研”或“考研”而言。

這幾天,我經常當面或通過微信跟大三學生們聊保研或考研的問題。根據他們的說法,保研是按照從大一第一個學期到大三第二個學期的成績總和而被敲定的,能夠被保送到復旦、人大等只有那么幾個人,我從他們的狀態和情緒不難察覺:保研的競爭相當激烈。


不過,使我最感到驚訝的還不是保研的競爭激烈程度,而是考研的人數之眾。我沒統計過,但憑我跟同學們交流的感覺,除了能保研的學生之外,好像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正在試圖或已經決定考研,而現階段已經明確把畢業之后的目標設定為出國留學(這畢竟需要一定的家庭經濟條件的,不完全由學生的意志而定),或就業的學生,似乎是少數。


相信,這一情況與沈陽這個地方,或遼大這個學校有著一定的聯系。我去年秋天來到沈陽后,始終明顯感覺到這個地方的一種“大環境”。比如,就工作崗位而言,穩定是第一位,不穩定的工作不是“好工作”;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是“最理想”的崗位;對于找到“理想”的工作來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有沒有“熟人”、“關系”是否到位。既然有這樣的大環境,學生們傾向于保研或考研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可能理解有誤),對于中國的公務員報考或招聘體系來說,有沒有碩士學歷似乎也是一個重要的砝碼,可能也涉及到戶口等因素吧。


我問幾個來自沈陽本地、遼寧省內以及外省來的學生;“為什么要考研?”他們幾乎都這樣做出本能的反應:“我這個只有本科文憑的,能找到什么工作?”而明確說“因為我想在碩士階段嘗試XX”的很少。在我看來,他們潛意識里還是存在著“東北因素”,“你是否是碩士畢業”,很有可能影響你能否找到這樣一個工作單位,比如政府部門、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大學等教育機構。


日本的情況截然不同。無論是到中央政府(外務省、財務省、經濟產業省等),還是大企業(豐田、索尼、三菱商事、三井住友銀行、電通等),大多數應聘者毫無疑問是本科應屆畢業生,那些中小企業和創業公司就更不用說接納的都是本科生了。(日本一般在大三的第一個學期集中應聘,企業也集體配合。今年的應聘季是3月1日至6月1日的三個月,日本是4月份開學。)


據我觀察,日本政府機構和企業方面也明顯傾向于要本科畢業生,年輕人更加容易吸收新的知識,頭腦也比較單純和“空白”。而且,日本企業重視內部培訓,通過自己的經驗模式,給新來的員工進行長達幾個月甚至半年的培訓。他們認為,這種培訓的意義,顯然比員工有沒有讀過碩士更加重要和深遠。日本企業也傾向于嫌棄那些讀書太多,腦子里有一堆自己的理論和想法,從而排斥其他新鮮的知識和經驗的學生。舉一個例子,2012年至2014年我在哈佛訪學期間,約有十個從日本中央政府派遣過來的同胞,他們毫無例外都是本科畢業就進了政府,工作幾年后到哈佛讀碩士或訪學。與中國流行的“在職研究生”不同,他們讀書期間不工作,而集中精力讀書。


我在北京上過學,在上海教過書。據我觀察,北京和上海的本科應屆畢業生和沈陽的有所不同。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雖然在我看來人口達到800萬以上的沈陽按國際標準已經是夠大的了),找工作的機會也多,比如北京的中關村,創業或進入剛成立的公司的機會也不少,信息也多。還有大量的外資企業也是吸引在大城市讀書的學生們的平臺。


我理解我的學生們對考研抱有的熱情和執著,以及背后的無奈和焦慮。許多問題是大環境所造成的,小環境往往只好跟著。當然,父母作為“過來人”,起的副作用也不小。


我的想法是:年輕是一種資本,挑戰也好,嘗試也罷,要趁年輕。畢竟,結婚生子以后,更難挑戰和嘗試新的事情了。當然,一個人可以挑戰和嘗試一輩子,至少我本人是希望做到這一點。如果有眼前或畢業后想做的工作,就毫無猶豫地沖和闖,別害怕周圍的人怎么看。


至于保研的,被保送的大學排名高一點、低一點,都無所謂。據我經驗,碩士階段讀的學校是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還是吉林大學,對你的下一步走向和表現,不會帶來本質的影響。(若產生影響,這不是大學排名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而對于那些眾多的有考研志向的學生,我想說:閱讀、交流、行走,是讀書的三部曲,對于年輕人的成長缺一不可。我會建議,爭取一切機會走一走,把自己投放到不同的、盡可能開放、多元和有活力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