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上個月末,在杭州火車站、地鐵站、商場等公共區域,出現了總數約有5萬把的共享雨傘。與共享單車一樣,用戶只需要通過手機掃描、身份認證、交付押金、充值等流程,便可以解鎖一把共享雨傘,租金為半小時0 5元。
繼共享單車后,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這共享那,開始層出不窮。轟轟烈烈,你方唱罷我登場。那么真正的共享是什么?共享經濟的真正價值又是什么?看看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魏江及其研究小組是如何分析時下這場“共享經濟”的大戲的。
在互聯網思維的撬動下,隨著概念的熱炒,共享經濟已滲透到交通出行、房屋短租、生活服務、知識技能等諸多領域。
似乎一切只要打著“共享”旗號的事物就會立即獲得關注,雨傘、充電寶這些生活中最稀松平常的東西,忽然變成了資本追逐的對象。
這年頭,不提到共享都不好意思聊創新。
說兩件事:
近幾個月來,沈巍巍和同事們已經進行了成功的試運營,下一步,他們計劃在本月內于廣州、深圳、福州、杭州等地增設150臺雨傘租借設備。
其二,為了共享經濟這個風口,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在接受采訪時說,搭進去了300多萬元,一千多輛單車也不見了蹤影。當然,他也不打算找回來,“當做公益了”,他說。
于是創業者們也特別不把自己當外人了,揣著明白裝糊涂地把5萬把傘懸掛在大街小巷,又說要整個桶放置一下,潛臺詞是“我都做公益了,占你們的地兒放個桶怎么了?”。
呵呵,在沒有共享經濟的風口之前,你怎么沒想著為那些沒傘的人遮風避雨呢?
共享經濟的“大考”已經來了
杭州街頭50000把共享雨傘一夜之間被清
重慶一家名為“悟空單車”的共享單車宣布停止運營。3Vbike共享單車通過其微信公眾號對外宣布,將從2017年6月21日起停止運營,沒有退押金的用戶,通知其盡快申請退款。原因基本都是因為無力對大量的車輛實施有效管理與維護。
越來越重的平臺模式
在硅谷,以Airbnb和Uber為典型的“Sharing Economy”被熱切地討論著;在國內,“共享經濟”也是炙手可熱的標簽,不少人貼上它希望能帶來名利雙收。
共享經濟也叫作協同消費,最早出現于1978年的《美國行為科學家》雜志上,學者們對汽車共享進行了研究,而它被廣泛傳播和接受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后。
而我們如今所熟悉的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等,物品是由企業統一定制采購的,所有權歸公司,他們只是將物品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租借。其本質已經演變成為一種類似于依托互聯網的“租賃經濟”存在,而租賃原本就是一種傳統的經營模式。所謂傳統,就是他不是一種輕資產的運作模式,而是變得越來越“重”。這種“重”體現在兩方面:
當然,共享單車大戰為自行車產業帶來了“第二春”,倒是所言非虛。
否則,這些平臺的盈利模式及前景尚不明確,卻為何有資本在不斷進入?
真正的共享是什么?
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模式創新和由模式創新帶來的企業社會總價值提升:
<span font-size:16px;white-spac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 data-filtered="filtered"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font-weight: 700; color: rgb(34, 34, 34);">
第一,通過共享,帶來社會總資產的高效利用。目前大量所謂共享經濟現象僅僅為運營企業帶來豐厚利潤,而造成社會存量產品的極大閑置。
第二,通過配套的完善,帶動企業和社會整體服務能力的提升。目前大量所謂共享經濟現象,由于企業配套服務的缺位,造成以公益之名行侵犯路權、產權等公眾權益之實,也促動各方對共享經濟出手干預。
第三,共享經濟模式應該更好的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的特征。通過數據的充分使用及與信用體系的結合,在改造消費模式的同時,推動平臺企業本身運營受益,并且給城市管理、資源統籌帶來更多的利好。
這才是共享經濟能夠帶來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