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新商業的變革。技術的高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無論對于傳統的零售企業,還是過去幾年迅猛增長的電商企業,如何吸引和保留消費者都是擺在面前最重要的課題。面對“善變”的消費者,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未來的零售業還會有哪些新玩法?

新消費的最大驅動力是消費者“變懶了”

 

提問:新零售的崛起過程中,消費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徐倩:通俗來說都是因為消費者“懶”。人類歷史上各種技術進步,都是因為“懶”在起作用,如果人愿意老老實實手搬各種物品,就不會有車輪的發明;如果消費者愿意什么事情都親歷親為,就不會有互聯網技術這么突飛猛進的進步。

 

因為“懶”,消費者相比過往正前所未有地努力向企業展示自己的偏好。過去,銷售員只能基于有限的消費者觀察和歷史偏好做出推薦?,F在消費者會怎么樣?因為懶得去站在路邊攔車,于是會告訴滴滴司機具體位置,讓他過來接我;因為連下樓去拿外賣都不愿意,于是會告訴外賣公司具體地址,讓外賣騎士把食物送過來。企業營利的關鍵變成了“我們如何更加精準和及時地預測消費者偏好,然后給他們提供想要的東西”。

 

“懶”帶來的消費習慣變化有兩大趨勢。

 

首先,消費者更加追求效率,過去我們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簡單粗暴,把所有能夠想象到消費者可能需要的商品都放在他面前,他總能挑出一個自己喜歡的。但現在消費者連挑都懶得挑,所以商家要幫消費者縮小范圍,這個效果將帶來零售需要的變化。

 

第二,消費者變得更加“高冷”。有一個基于美國市場的統計分析顯示,2007年大概每3.68個陌生人訪談可以得到一個銷售轉化,到今天,打8個電話也許有一個用戶有初步購買意愿。這對企業和零售商來說,意味著試錯成本越來越高:你沒有機會試到8個、10個,可能到第2個、第3個的時候,消費者對你永遠關上了大門。

 

提問:消費者越來越“懶”,零售業應該怎么應對?

 

徐倩:第一,要學會預測,而且要幫助消費者簡化他們的決策。比如,現在商場、超市越開越大,超大型商場、超大型超市沒有簡化用戶決策的工具助力,對用戶智力和體力其實是一種負擔,因此我們需要有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這類技術的介入幫助他們做決策。

 

第二,從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趨勢來說,我們以前有“智商稅”,現在有“價值觀稅”。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一些小而美的電商,其實消費者是在為自己的價值觀支付更高溢價。我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當中成為一個注重環保的人,我就愿意為毛巾多付一些錢,因為它是來自于有機生產地的;我希望在別人心目中維持固有的社會地位形象,我也愿意支付更多錢。

 

“新零售”的未來趨勢

 

提問:最近很多企業開始嘗試無人商店模式,比如上海的“繽果盒子”,阿里巴巴的“淘咖啡”,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您怎么看?

 

徐倩:現在無人零售店其實沒有跳出傳統零售業的盒子,只是簡化了人們支付的過程。但是不妨礙無人零售店這件事可以進一步拓展,比如,有預見性的零售會是怎么樣?當消費者進入無人零售店,店鋪可以實時預測我需要什么——若是我需要一瓶水,就把水標出來,不需要再去逛整個零售店,也不需要橫向縱向比價,消費者拿了它就可以走出去,這才是未來的無人零售店具有預見性的一個趨勢。

 

不妨還可以設想,現在有VR/AI技術,未來的商場超市有可能是什么樣的?這么大的超市還需要嗎?每一個用戶戴上VR眼鏡,看到的虛擬商場都不一樣?,F在線上電商已經能夠根據用戶偏好,做個性化優化,但是零售業商品陳列和擺放跟十多年前沒有本質差別,每一個消費者進來看到都是一樣的。我們沒有辦法為每一個消費者造一個不一樣的商場,但是我們可以應用VR技術,來引導消費者完成屬于自己的最優化購物流程,我覺得這是未來趨勢。

 

但是,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未來的零售業。我舉一個“反科技”的例子。從歷史趨勢來看,每次人類科技的進步都會帶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科技會替代許多人能夠做的事。比如,想象一家高科技餐廳如何運作——顧客去之前就知道吃什么;坐下來手機掃碼點餐;機器人將食物端到顧客面前來;走的時候自動結賬……

 

這已經是我們所能想到最方便就餐環境,但是將來人類是否都會這樣吃飯?答案是否定的。之前國外有一家餐廳走紅,這家餐廳的服務員全是有患有阿茲海默癥的老年人,他們在點餐時常常出錯,生意卻異?;鸨?。

 

為什么人們喜歡去那個餐廳?直至目前為止,有一類職業被證明無法為人工智能所替代——需要情緒勞動的行業。機器人沒有辦法傳遞溫度,尤其是在零售行業,“情緒勞動”是零售從業人員無法被其他科技所取代的原因。

 

未來從業零售人員需要具有哪些技能?是不是分析用戶歷史數據,并不是。這是AI可以做到的。他們可能甚至不需要會察言觀色,因為未來的AI也可以識別客戶的情緒。但零售人員能不能幫用戶撿起他掉的錢包?能不能在用戶出門的時候遞一把傘,或是在用戶交易失敗的時候,給他滿意答復?我認為,在未來這些帶有“溫度”的舉動將會是從業人員最終能夠提升用戶黏性一個決定性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