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就像我們的父輩不懂他們的父輩為什么會相信電視上的專家,我們也不懂我們的父母為什么會轉發雞湯文章。

      就像我們的父輩不懂他們的父輩為什么會相信電視上的專家,我們也不懂我們的父母為什么會轉發雞湯文章。

 

就像我不懂高中生為什么對Snapchat狂熱,高中生們也不懂為什么小學生癡迷于Minecraft。

 

25歲的我,再也不懂年輕人了。

 

深夜,頭發沒干,本想睡覺,耳邊總環繞著“頭發沒干,不能睡覺”的聲音——這是母親大人從小教育我的。雖然我并不相信這種“泛春捂秋凍的理論”,但其影響還是揮之不去,去之又返。

 

本來做好睡覺準備的我,翻起了枕邊那本古老的Future Shock。

 

這一翻,就不能入睡了。

 

作者Alvin Toffler寫到未來的沖擊可能比文化沖擊給人帶來的沖擊更加強烈深遠。單是這一句就深深觸痛了我。這痛一是來自未來的直接沖擊,二是來自深感在拼命努力減少未來對我的沖擊時的無力。

 

每天早上醒來最大的擔心是,不理解以后互聯網主流用戶使用習慣是什么。——馬化騰

 

你懂Snapchat嗎?

 

2017年3月2日,位于加州的Snapchat(Spap Inc.)在紐交所上市,狂卷34億美金,如今估值更是達到了330億美金。

 

這么厲害的公司,我卻對他們的服務一點不感興趣。下載過三四次Snapchat,都因為沒有好友無疾而終。身邊的朋友,除了我的巴西室友,沒見過誰一直縱情于Snapchat。

 

盡管我不玩Snapchat,由于經常接觸美國高中生的原因,我還是知道Snapchat在美國年輕人當中是多么流行的。25歲以下的美國年輕人一般手機里一般都會必備Snapchat和Instagram,這兩個軟件也常年在蘋果商店里排名前十。

 

現在除了Snapchat有閱后即焚功能,Instagram也有其相似的功能(live story),當時Instagram推出live story時,甚至有不少人唱衰Snapchat。前一陣子Facebook也不甘寂寞推出了相似的story功能,可是卻不被人看好。

 

這些高度同質化的功能無一都是為了抓住年輕人的胃口,而年輕人就是馬化騰所說的“互聯網主流用戶”。

 

不懂Snapchat的我,老了。

 

Snapchat這座城池不能丟!

 

Snapchat這么好的一個平臺,如果不用來投放廣告豈不是太可惜了?

 

不管我懂不懂Snapchat,廣告主們和廣告公司們可不會放走這條大魚。曾聽說一個在紐約給百事做市場營銷的朋友說,Snapchat的廣告效果比Instagram和Facebook可能都要好,但是缺點是無法直接測量到底有多好。

 

我沒有用過Snapchat做過廣告,我只能大概猜測Snapchat可能沒有一個像Facebook Ads Manager或者是像Google Adwords那么全乎的分析工具,也可能是很難用第三方軟件來測算它的實際效果,比如Google Analytics。

 

未來屬于年輕人,Facebook只有22%的用戶在24歲以下,看看人家Snapchat,24歲以下用戶占比高達51%。——Keso

 

不止Snapchat

 

Snapchat只是一個例子,相似的現象還有直播,聽說國內還有各種奶茶店。

 

這些我們所能看到的成為現象級的產品和公司幾乎都是年輕人捧起來的。共享單車也是如此,朋友圈里很多人騎個自行車還自拍,這可不是咱爸媽做的事。

 

即便是那些歐洲賣得最好的奢侈品牌都是不斷地要求自己的品牌年輕化。去年Prada業績節節敗退,就跟其品牌老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縱眼望去,是個像樣的企業都是極其關注年輕人的,無論是時裝品牌還是科技品牌。看看耐克和蘋果的廣告,哪個是給五六十歲的人拍的?

(蘋果很多廣告就跟磕了藥的人拍出來似的。)

 

對抗未來的無力

 

很多現在看上去巨型的公司其實都岌岌可危。一方面可以說是他們不懂年輕人,另外一方面可以說是他們不愿意進行變革,或者缺乏變革的決心。然而更令人恐懼的是,變革可能都來不及了。

 

《經濟學人》今年春天有一篇關于無人駕駛的文章,其中寫到馬車時代的人們沒有意識到汽車的到來,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街上一輛馬車都沒有了。

 

25歲深夜頭發未干的我,不想成為最后一個發現馬車消失的人。

 

迪斯卡雷默:有點兒感冒,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