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那么短?創業的成功率那么的低?看完這篇短文,也許會有所領悟和啟發。
一、為什么要進行環境分析。
馬云去了一次美國,發現了“互聯網”這個新技術,馬上一個猛子扎了進去,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一個從前的朋友,在馬路上聽到了氣象預報,強冷空氣要來了,馬上想起了一個同學在處理出口羽絨衣,就放下任何事情,直奔同學處,把這批比出廠價還低的羽絨衣全部弄了過來;因為這第一桶金,成就了他后來輝煌事業的起點。
環顧任何成功的商界大佬,都曾經有一個共同的起點:敏感到某個環境的變化,迅速行動,抓住了機會。
環境分析就是我們MBA3.0的起點;每一個人必須首先清楚:你現在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中,一方面可能找到你自己的更好位置,另一方面當敏感到環境的變化的時候,可以迅速地趨利避害;或者發現新的機會并去抓住機會,順勢而為,事半功倍。
因此,環境分析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適應環境,更是為了分析機會。馬云從科技的變化中首先發現了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機會;有人從自然、從氣候的變化中發現了羽絨衣的機會;諸葛亮的”火燒連營“、”草船借箭”等等也是如此……甚至,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不例外。他們比常人更敏感環境的變化,并身體力行,早著先機,成就了事業或更大的事業。
也許,人與人之間本來都差不多,不同的就是這些微小之處,就是管理問題,包括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預期等等。
什么是環境分析?這是我們MBA3.0戰略管理中要研究的基本的問題及基礎。
從戰略管理科學的角度,環境分析包括外部環境分析和內部環境分析等,外部環境分析包括一般環境分析和產業環境分析及其戰略集團、波特五力、競爭、壁壘、利益相關者等等的分析。
一般環境分析,就是PESTN分析,就是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自然等等。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對我們的事業都會帶來影響,它們的變化或者變化的趨勢,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機會或者威脅。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就是美國政府貿易政策變化導致的威脅或者可能的機會。
一般環境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非歧視性、可預測性及動態性(或非持續性),對每一個人幾乎都是公平的,都可以看得到,但也可能是稍縱即逝的,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任何環境變化,都可能帶來機會或者威脅,抓住、抓準了,處理得好,就是機會,抓不住,抓不準或者處理不好,就是威脅;對別人可能是機會,對自己也許是威脅;機會或威脅也是辨證的;對企業甚至個人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傾家蕩產,這一點,做期貨的人也許更有感觸。
現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傳統商業領域已經擁擠不堪,如果把商業領域比作”蘋果林“,那么,有可能連每一片的”蘋果葉“都有很多機構、很多人盯著其可能的商業機會。怎么辦?你如果想參與進去并取得更多的價值,或者有新的發展,就是要創新!!要有比別人更多的優勢或能力。
創新,既是技術問題,也是管理的問題。
管理學大師約瑟夫·熊彼特從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我們常常說的“生態系統”、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種情況:
(1)采用一種新的產品。
(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或新的商業模式。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就是我這里說的,發現一片新的“蘋果林”。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而這里的“組織創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創新。
要創新,首先就要深刻地了解和定位當時的環境,起點也是環境分析。
創新,現在也許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政府的人才政策,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過程中,本身就是環境分析的結果與機會。
不過,通過創新,或者發現了新的機會譬如那一片新的”蘋果林“的時候,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做法,結果就完全不同。
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和做法
就是說,當你通過技術或者管理創新,發現了新的機會、或者一片新的”蘋果林“的時候。如何應對,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方法與結果,甚至大相徑庭。
有的人馬上撲進新的蘋果林(如互聯網金融、區塊鏈等等),揀大的摘,摘下來就往嘴巴里送,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焦點是怎么樣采摘到最好的蘋果,僅僅是自己享受了一下短暫的美味。
有的人馬上去通知親朋好友都過來,享受這些新的“蘋果林”中的蘋果;焦點是怎么樣采摘到更多的蘋果,僅僅是一群人有了一個短暫的美好時光。
有的人,也許靜悄悄的先把這個“蘋果林”圍起來,能圍多少就圍多少;焦點是怎么樣經營管理好這片蘋果林,創造更大、更持久的價值……也許成就了又一家百年企業。
喬布斯在發布新的蘋果手機前,也許誰都不知道有什么新的產品;手機市場還是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的天下;當那個大幕徐徐拉開,全世界看到觸摸屏的新蘋果手機驚鴻一瞥的時候,這個新的”蘋果林“已經被喬布斯圍起來了,你若想進去,就必須向蘋果手機付“買路錢”,一個新的機會,使蘋果公司成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這些,是技術問題?
你說,喬布斯是賣手機還是賣”蘋果“?是賣技術,還是賣管理?從技術的角度,因為摩爾定律,功能比”蘋果“強大的,多了是,甚至幾百元就可以買到功能更強大的手機,從技術功能上完全不亞于蘋果手機,而“蘋果”卻越來越貴?看看它的財務報表,更令人驚嘆。我去過很多次蘋果公司總部,其實,它自己連一只手機、甚至一個零件都不生產,其市值或者財富曾經超過了6萬億人民幣。
“蘋果”現象,是技術問題,還是管理問題?
進一步,網上搜索一下企業的壽命,為什么中外企業的壽命的差距那么的大?是技術問題、還是管理問題?
通過,產業環境分析、內部環境分析及核心競爭力等分析,也許會給你更多的啟發。特別是當一個有深度的SWOT出來以后,你可能會有一些小小的激動,找到更多感覺,甚至于有了澎湃的激情。
三、從MBA1.0到3.0
求是院為什么要推出MBA3.0?
世界上之前最先進的MBA教育可能是通常被公認為的哈佛大學的“案例教育”,我們國家以前叫“現場教育”。本質上是復制別人的成功,避免別人的挫折。
但是
阿里巴巴商業模式這么簡單,每天成千上萬的人都蜂擁去阿里巴巴學習參觀,二十多年過去了,有錢的、聰明的人成千上萬,有第二家阿里巴巴復制出來了嗎?
馬云和阿里巴巴自己這么強大,“來往”復制“微信”了嗎?
騰訊有十幾億用戶,技術力量無可厚非,為什么電子商務不斷虧錢,最后給了“京東”?
傳統的灌輸式、案例教育我們稱之為MBA1.0,雖然不能全面否認其科學的一面,但是與目前知識經濟時代的環境相比,很多問題回答不了、更加解決不了,也許已力不從心了。商業時代,什么都需要成本,需要投資回報,讀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一個“碩士文憑”;大多數人壓力很大,工作很忙,更沒有時間或閑情逸致去聽別人胡扯瞎吹。
浙江省前省委主要領導已經敏感了這些環境的變化,高瞻遠矚,在2006年3月23日作出了重要的指示,也是我們MBA教育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指示。也使我們的MBA教育從MBA1.0(碩士學位),MBA2.0(實際能力),不斷創新發展成為今天的MBA3.0(解決實際問題,共同共享創造財富)。
MBA3.0就是根據現在環境的變化,在保留MBA1.0、MBA2.0等科學合理部分的基礎上,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案例教育,是“以互動性、研究性、開放性為方向,積極推進培訓方式的改革創新”,從研究自己或者自己的企業或工作、問題、項目、目標等出發,用管理科學,真刀實槍地開展“問題導向、項目導向、目標導向”的研究與學習,過程中提高工作的效率與質量,提升管理的理論和管理水平。
例如“項目導向"的本質是通過科學性、系統性、現實性的管理科學,設計一個符合國際資本市場需要和規范的”項目計劃書“或”商業計劃書“,是把企業或者項目進行產品化、資本化、市場化與價值最大化的研究等等。這實際上需要企業從戰略管理開始進行系統性的市場化、價值最大化的戰略調整或提升,進行一系列的管理改革與創新,改進與提高,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滿足資本市場的要求;資本市場是貫穿企業所有環節與市場的集合,如果能夠滿足了資本市場,通常也是企業財富最大化的基礎,應該也是管理科學的至高境界。
從2016年開始小試牛刀,一些同學拿到了金額不菲、數額不一的投資,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從反面也說明我們國家在管理方面的嚴重落后。2018年1月開始,我們正式推出了MBA3.0。現在馬上就要進入第一學期的期末復習階段,希望能好好復習,通過復習,融會貫通,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為進一步的問題導向、項目導向、目標導向等研究打下扎實的管理科學基礎。
這幾天我開始訪問同學,從已有的訪問結果看,基本上已經進入了MBA3.0學習的角色并找到了學習的感覺,非常好。希望能更進一步夯實基礎,在導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建立系統性的知識架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實現更新環境操作系統的目的。
我們的課程,整個就是一個系統,每一門課程就是一個子系統,既要打通理論與實際,又要打通整個課程的系統性和邏輯關系,好比建造起一個漂亮、扎實的大房子,以放下更大的現在和未來。
之所以從環境分析開始討論,往往是有些同學以為環境非常簡單,往往不那么注意這些似乎簡單的、熟視無睹的問題。其實,環境不僅僅是我們課程的起點,也是管理的起點,也是生活和工作的起點,要養成科學的管理習慣,必須從環境分析開始,增強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趨勢性及分析和把握能力。在復雜的環境中更恰當地找到自己,自己的定位、目標及管理方法。
復習的迎考的過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請及時與你的師傅(導師)、同學或班主任溝通。
識高量大,萬丈高樓平地起,時勢造英雄,你們要取得更大的成功,也許,這里也有很多的機會;關鍵在于,你的眼睛能看到什么。
(浙江省求是經濟與管理科學研究院2018春季班(第72期)班主任何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