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風險管理工作室主辦的金融科技發展與風險管理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多位國內外權威專家,對金融科技發展與風險管理議題進行討論,展望科技金融的發展前景,探索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以期為國家政策制定和業界實務操作獻智獻策。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原國際學院副院長陳忠陽主持。陳忠陽教授表示,金融科技在本質上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的金融科技,改造了傳統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有效地彌補了我國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短板,成為傳統金融業態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目前,金融科技的潛在風險越來越多,加大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難度,也為我國金融穩定和安全帶來新的挑戰。風險控制是金融科技良性發展的關鍵,金融風險管理成為現代金融發展的核心。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后朱建林首先對金融科技發展與風險管理的最新進展進行概述。朱建林博士表示,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深度、廣度和前景優于西方國家,同時,金融科技加速了業務風險外溢,金融大數據的風險不斷加劇,金融網絡安全風險也更加凸顯。對金融風險管理而言,要做到不“神化”也不“輕視”,保持“技術中立”,按金融本質實施監管,監管機構也應加強對新興技術的關注、監測和研究,做好監管準備。
國際數據管理協會副主席、中國分會主席,原世界銀行首席信息技術官胡本立先生,以“如何理解人與數據在金融科技發展與風險管理中所處的核心地位”為題,對科技、金融創新和風險問題進行了一些框架性地反思。胡本立先生表示,目前存在金融科技(互聯網)還是科技(互聯網)金融之爭,理論界和業界的分歧到處可見,也包括對造成分歧原因的分歧。我們處在概念不斷“細化”、交叉和重組的時代。對于創新和風險,以資產證券化到對客戶識別為例,根本性困難是數據分類和匯總,如何實現人機更好地協同。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數據”的含義,從數據全過程理解什么是數據,仔細理解數據在概念形成和人與人、人與機互動中的作用。清楚地認識數據才能更好地利用數據。創新本身需細分和梳理,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一樣又互相影響。關于監管方的創新和被監管方的創新,要注意“沙箱”’中的矛盾和如何統一問題。因此,建議盡可能不要發明不必要的名詞,金融科技發展與風險管理要實現跨學科的融合。
能源區塊鏈實驗室創始人、Factom公證通副總裁王立仁先生就金融科技簡史和區塊鏈技術進行分享。王立仁先生表示,新的風險管理理念幫助我們管理形形色色的風險,這些理念還可以遏制資本主義“在創新中自毀”這一特征產生的下行效應。金融創新有三個重要基礎:價值的跨時間、空間轉移;就未來結果達成的契約和收益權利,期間伴隨風險;在市場上形成可轉讓性、流通性。同時,需要能抗篡改,防止偽造。信息互聯網存有結構性的缺陷,互聯網早期依靠保密制度+傳輸技術的配合,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商用和民用,互聯網信任體制轟然倒塌。區塊鏈系統就是以數學算法的體現,以數學算法作為背書,所有的規則建立在一個公開透明的數學算法(程序)之上,能夠讓所有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人群獲得共識。
明特量化聯合創始人兼CEO,原融360副總裁、首席風險官李英浩先生表示,金融科技在三個領域取得較快發展。第一是第三方支付發展很快,幾乎跳過了銀聯,有成為主流支付模式的潛力。第二是金融科技在理財端發力較少,余額寶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但僅限于小額理財,大額理財還需要與客戶建立強信任關系。第三是金融科技在網絡借貸方面發展迅速。由于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的應用,使得針對中小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類小額現金貸快速發展壯大。在小額借貸場景中,在缺少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信息的情況下,使用了一些與信用不是強相關的數據實現了準確授信,基于多數據來源的大數據風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周虹副教授、黃渤老師參加了此次研討會,并與發言嘉賓進行了熱烈討論。此外,許多業界專家和高校學生也參加了此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