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智能認知等新興技術的逐步成熟,科技和金融正在發生緊密結合,金融科技在銀行轉型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智能認知等新興技術的逐步成熟,科技和金融正在發生緊密結合,金融科技在銀行轉型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自2013年以“前臺場景化、中臺智能化、后臺云化”為創新趨勢,移動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全面滲透到金融交易前中后臺為代表的金融科技3.0時代。如今,無科技不金融已是共識,金融科技正在幫助銀行業重塑競爭力,商業銀行也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努力實現著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身。
主動出擊:顛覆傳統金融服務方式
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近幾年來,銀行業主動出擊,顛覆了傳統的金融經營理念和方式。
作為升級傳統渠道、產品互金化的主要渠道,從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再到微信銀行、直銷銀行,如今多渠道線上服務已成為各家商業銀行的標配,部分商業銀行還試水搭建了一體化金融電商平臺,用以拓展服務場景和半徑。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顯示,2016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離柜業務率已達84.31%,同比提高6.55%;我國主要銀行機構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賬戶數已達21.6億戶,主要電子交易筆數替代率平均達到72.1%。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對于金融科技的應用已滲透到包括資產端、資金端及過程中的風控、支付清算等全流程各個業務環節,部分業務場景甚至已出現了重大變革。
例如金融科技的應用有效破解了商業銀行開展普惠金融所面臨的“短、小、頻、急”的難題,借助科技創新實現了服務時空的延伸、服務成本的降低以及風控能力的提高。在應用科技創新方面,郵儲銀行在農村部署了2萬多臺移動終端,可在田間地頭實現信貸現場調查、實地拍照、信息上傳、實時在線審批等功能,大大簡化了農村小額信貸的審批流程,通過科技創新解決了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服務問題。
又比如在零售業務板塊,依托于金融科技的場景革命效應更為明顯。一個不可忽視的例子是,招行在去年12月推出的創新財富管理載體、銀行業首個智能投顧“摩羯智投”,上線不足一個季度,保有用戶申購規模就突破了20億元,戶均購買金額3.69萬元。招行將“摩羯智投”定義為實現客戶服務向個性化、智能化的初步轉型,同時,這也是產品銷售渠道輕型化的有力示范。作為零售金融轉型的領頭羊,招行零售金融如今的規模、收入、利潤貢獻度穩占“半壁江山”,而該行“輕型銀行”的戰略轉型對于科技的倚重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02
引領變革:進階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
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領域,5年來,銀行業的創新應用可圈可點,各家銀行智能機器人悉數亮相,指紋識別、人臉識別技術快速發展。
據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一季度,移動支付業務達到93.04億筆,金額60.6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71%和16.35%;ATM機具94.06萬臺,增長1.64萬臺,每萬人對應的ATM數量6.80臺,同比增長4.16%,移動支付與自助設備持續增長。與此同時,各大行對營業網點進行削減,四大行員工減少18824人。用戶交易向移動端遷移、業務辦理轉向智能自助設備,銀行正處于變革之中。
各大行2016年年報公布的數據顯示,農行營業網點減少1807個、遷址網點409個;工行去年減少298家分支機構;中行減少了77家。與此同時,銀行從業人員也在迅速壓縮,僅從四大行的數據來看,去年員工數量共減少了18824人?;ヂ摼W科技與智能自助設備的運用,使銀行開始向輕量化運營與智能化服務轉型。
與此同時,區塊鏈作為一種顛覆式技術則更具想象空間。在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首次將區塊鏈列入國家信息化規劃,并將其定為戰略性前沿技術。我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關注區塊鏈這一數字貨幣背后的創新技術。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從研究到應用,其發展之快超乎想象。
今年1月10日,郵儲銀行攜手IBM推出了基于區塊鏈的資產托管系統,將原有業務環節縮短了約60%至80%,成為中國銀行業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的首次成功實踐。2月15日,興業銀行首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試驗項目——區塊鏈防偽平臺對外公開,平臺具有適用面廣、接入簡單、防偽防篡改能力強等優點。另外,工行董事長易會滿此前透露,該行的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非常順利,完成了基于區塊鏈技術金融產品交易平臺原型的系統建設,這個系統在傳統交易模式基礎之上,可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金融資產轉移和交易服務,預計今年將投入實際應用。
內外兼修:修身與聯姻共發展
互聯網時代不是一個可以單打獨斗的時代,銀行業如今在發展金融科技中所秉承的開放、合作的態度也十分明朗。
今年6月份,在先后7天的時間里,工行、農行、中行分別與京東、百度、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工行和京東提出雙方在金融科技方面要進行深度合作,農行和百度、中行和騰訊均提出要共建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再加上4月份建行牽手阿里,四大行與“BATJ”走到了一起。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從對壘到合作,這種關系的改變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
值得關注的是,在向互聯網巨頭伸出橄欖枝的同時,商業銀行也在深修內功。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年度科技投入達到1135億元,信息科技人員達到7.8萬,占比達到2.28%,重要的信息系統達到80%,一共建設了660個數據中心和通訊機房,全面升級改造了新一代網絡信息系統。
目前,工行在總行已經成立了七大創新實驗室,包括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生物識別、大數據和互聯網金融,七大實驗室中有近500人在從事前沿技術研究。建行歷時6年自行研發的“新一代”核心系統日前宣布實現收官,這個系統不僅在技術層面進行了升級,更對銀行的管理模式、服務模式重新整合,營造了以金融生態圈為重點的多功能平臺,重構了企業現金管理、托管、金融市場等數十個重要業務系統。另外,招行更明確表示要舉“洪荒之力”進行金融科技建設,該行每年在IT方面投入50億元,已經領先同業,且表示從2017年開始,每年會將利潤的1%用來投入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