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學習都是一件苦差事, 比如我們看到別人學畫畫或彈琴,報了班卻很難堅持下去。持續而快樂的學習方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學習都是一件苦差事, 比如我們看到別人學畫畫或彈琴,報了班卻很難堅持下去。持續而快樂的學習方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或許本文會給你一定的啟發。

 

一、學習這件事兒,需要掌握一個好的策略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周圍有沒有這樣一些人,或者你們本身就是這樣的人,會很多的技能,比如音樂、體育、藝術,樣樣都能,非常多才多藝。我周圍就有這樣的人,游泳打球、下棋插花、吹拉彈唱什么都會,工作竟然也不落下。

 

我就想:他們太有意志了,學習能力太強了,我這種懶癌肯定不行的。

 

后來有一次,某個樣樣都能的朋友跟我說:你們咨詢顧問每次學習一個新的行業或者公司,短短幾天就可以了解到這個行業的大致情況,而且還樂此不疲,你們是怎么做到的?

 

然后我突然覺得,我在工作上可以快速學習,憑什么學其它東西就不行呢?后來我就把在咨詢行業學習的一些方法用在學習吉他上面。

 

具體怎么做一會兒在過程中跟大家分享,先說結果,我大致學了3-4個小時然后自彈自唱了一首歌,而在此之前我完全沒有碰過吉他,也沒有任何樂理知識的基礎,樂感也非常一般,最重要的是,我的手還特別短(彈吉他的朋友肯定知道手短的痛苦了)。

 

經過這件事情,我發現學習好像沒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只要我們掌握一個比較好的策略即可。

 

二、快樂學習要做到什么?

 

先拋開學習,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做一件事情,能夠持續而且快樂,會是什么樣的事情呢?

 

其實不外乎三點:喜歡、擅長、有價值。所以,學習也是一樣,要做到持續且快樂的學習,無非以下三點:

 

1. 我們喜歡這個學習內容,或者學習本身; 2. 我們能夠學得好,能夠讓自己有成就感; 3. 這種學習能夠幫我們帶來價值。

 

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的,比如,一個不能給你帶來成就感和價值的學習你會很難持續喜歡,但如果你不喜歡的話也很難做好。

 

另外,這三個要素不光在學習方面,工作和生活的所有事情基本都是如此。你要選擇一個工作,應該也會去選你喜歡的、能做好的并且能夠幫你帶來足夠收入(價值)的工作。

 

從這三點出發,我們就可以總結出,如何讓我們快樂且有效地持續學習。我概括為四點:

 

1.按需學習:學習的東西是否對現階段有價值; 2.調整心態:對待學習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是否會喜歡它; 3.提升元認知策略:每個人有不同的學習風格,了解自己的風格并且調整學習方法,能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4.正確犯錯:人類的大腦是從犯錯中學習的,能否從錯誤中學習,決定了我們從學習中獲得的是成就感還是挫敗感。

 

三、按需學習:想學那么多,卻一樣也沒動力?

 

很多時候,我們想學的東西實在太多。看到別人學畫畫或彈琴,報了班卻堅持不下去;工作當中發現自己思維方式欠缺,收藏了不少文章,但是再也沒打開過;覺得心理學很有用,去找人推薦書目,買來放在床頭卻從來沒翻開。

 

我們想做很多事情,可能也開始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沒有多少是堅持下去的。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意志力更加有限,一天8小時看網頁沒問題,但一天思考4、5個小時,人會被掏空。

 

所以我們需要做一個篩選,把真正有價值、能夠堅持的學習內容篩選出來。那如何篩選呢?

 

我們先來看看,學習都有什么特點,了解自己之后才能做出正確決定。關于成年人學習有很多研究,概括來說,成年人與小孩的學習有四個大的差異:

 

1.自愿。小孩學習一般是家長安排的,我們不會允許自己的孩子不上學,但成年人是有 選擇的,我們可以選擇不學習、只娛樂。所以,成年人的學習內容,必須讓我們看到緊迫性才行。 2.經驗。小孩的腦袋是空的,他可以接受任何東西。但成年人有自己的經驗,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會把學習內容跟經驗做個對照,決定是否接受。同時,如果 學習的內容超出我們的經驗太多,往往我們也很難看到價值。 3.自主。相比小孩來說,成年人有更多主見。我們接受哪些信息、哪種方式,都是有自主性的。所以,我們選擇的學習,應該是能讓我們有參與感,而不是說教型 的。 4.行動。如果學習的東西,我們沒有機會應用,或者不知道怎么應用的話,我們就會忘記。不管學習的內容有多好,只要不能使用,我們最終都會覺得沒有價值。

 

所以,綜合以上四點,在選擇學習內容的時候,我們需要遵循的原則是:

 

1.有用:對我們現階段要有用的,這個用處不一定是工作或者賺錢,也可以是讓人放松 等等; 2.匹配:跟我們的經驗背景相匹配的,不會太粗淺,也不會太深奧; 3.參與:能夠有參與感的,說教式的學習最好不要參與; 4.應用:可以應用到行動中去的,跟我們的工作、生活相結合的。

 

其中,對于有用這個原則,我們還需要注意兩點:

 

1.長期有用的東西,你需要把它轉化成短期有用:有些學習內容,短期內就可以找到用處;而另一些學習內容,對你未來是很有用的,但是現階段看不出,所以你必須創造出一個短期價值場景。

 

前面我提到的學吉他,學完之后馬上就可以跟朋友得瑟,而且對我來說,它是一種很有效的減壓方式,所以短期就有用。但是,有些學習內容對你來說是長期有用的,現階段看不出。

 

比如你要去訓練思維方式,你知道它有用,但短期之內看不到效果,而且短期之內也不能 讓你事業上有什么明顯提高。那怎么辦?你必須創造出一個短期的價值場景出來。比如,我就開了個公眾號,規定自己每周要寫一篇文章,而且必須是寫方法論之類 的,把它作為我學習、反思、應用的一種方式。

 

這樣一來,本來思維方式的反思和學習是看不到短期作用的,所以每天或者每周去總結其實是很難做到的,但我把它寫在公眾號里,這時讀者點贊和轉發就能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和價值感。

 

這樣通過把長期有用的東西變成短期有用的東西,讓自己很好地堅持了下去。

 

2. 一個大的學習內容,拆分出有用的組成部分:學吉他,需要培養樂感、學習樂理、學習理論、練習指法等等。但是,我學吉他并不是想要成為多么頂級的吉他手,只是為了排遣和放松,那會幾個基本的和弦,然后左手會按弦和切換,右手會掃弦,其實就夠了。

 

所以,當你開始學習的時候,也需要識別出這個領域內,哪些是對你最有用的,而不是一股腦兒全盤接受。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在果殼的在行里有個行家賬號,今天剛好見了一個人,她是個財務顧問,專門去找潛在的創業項目,把項目賣給投資人,做融資對接。

 

她的困惑在于很難跟創始人建立交流,因為她對這些項目所在的行業并不如創始人那么了解,所以她找我,是為了知道如何加深行業理解,從而跟創始人對話。

 

但其實,她對行業再怎么了解,是不會比創始人更加深入的,所以,比較可行的策略是,她選擇一個點,做深入學習,而那個點可能是創始人不知道的。

 

所以我最后給她的建議是:

 

第一,接觸到項目的時候,先去了解那個行業的基本信息,比如上下游、商業模式、宏觀環境、痛點,這些是比較容易快速學習的,有了這個基礎,在眾多痛點里面找一個,去做深入研究,然后在交流的時候可以著重于這個點,讓對方覺得你是懂這個行業的;

 

第二,作為財務顧問,她的優勢和價值在于,對投資方更了解,投資人通常投什么樣的項目、看重什么東西、投資過程如何,這些是創始人所不了解的,也可以作為重點去介紹。

 

所以,我們學習有用的內容,不僅包括選擇有用的學習領域,也包括對領域做一些拆分,分解出對自己最有用的模塊并學習。

 

所謂按需學習,就是我們在開始任何一項學習的時候,不應該是草率或心血來潮,而是需要確保學習的這個點是有用的,它能夠匹配你現在的狀態,能夠參與并應用的。
 

四、調整心態:靠意志力堅持學習,是個幻想

 

我們經常會聽到諸如此類:如果堅持每天背20個單詞,一年詞匯量就幾近8000了,基本就是托福的詞匯量了;如果堅持每天寫2000字,兩個月就12萬字了,就可以出一本書了。

 

我們都知道積少成多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是堅持的了的?因為光靠意志力真的很難!

 

一般人提到學習就已經頭大了,還要終身學習,簡直人生無望。說起來很容易,其實做到確實不易,包括我自己。

 

因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任何讓自己堅持的事情,都會消耗能量,讓你感覺非常累。當你堅持學習的時候,不是“學習”這件事情累著你,而是“堅持”這件事情累著你了,意志力耗費了大量能量。

 

另外,用意志力堅持學習,其實還暗含了一個假設,即:學習很痛苦,我是不想做的,所以才需要意志力。所以我們總跟自己說:一定要堅持、一定把這本書看完、一定要考完CFA,只要挺過去就可以繼續看電視、刷朋友圈、玩游戲了。

 

其實一旦抱有“學習完就可以出去玩了”這種心理,學習就肯定不會快樂。因為這種心理的暗含前提是:學習是一種犧牲,看電視、刷朋友圈、玩游戲才是人生的終極快樂。

 

然后,當你抱有學習不快樂、學習是犧牲的心理時,那么每次學習過程中,大腦內部和痛苦相關的區域就會被激活,進而就趨向于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不痛苦的事上去,比如刷個朋友圈、看集美劇。

 

長此以往,大腦就會慢慢建立起非常穩定的神經結構,一旦你拿起書或坐到書桌前,就會產生痛苦,然后,你就會不自然地拿起手機,甚至你都沒注意到這個習慣性動作。

 

如果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條件反射,那你必須要告訴自己:我需要的不是美劇,我需要的是學習這本書,這個才能給我長久的快樂。

 

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把一切誘惑全部隔離開,不要指望意志力,因為意志力往往惜敗于誘惑。

 

當你這樣扛過一段時間后,你會形成習慣,這個過程之后,學習造成的痛苦會輕很多,它就跟你吃飯睡覺一樣,已經習慣成自然。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比如一段時間不看電視后,你甚至都想不起來看電視這件事了。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它比意志力更可靠。

 

我學習吉他的時候,手指一直摁著,時間長了會很痛。如果一直讓自己堅持,其實挺難的。我就想起之前在街頭看流浪歌手彈吉他,于是在練習的時候我就進入一種幻想:

 

幻想自己抱著吉他在黃浦江邊,完全是流浪歌手的身份在表演,甚至著裝和語言都虛擬好了。因為從小喜歡看武俠小說,特別憧憬小說里的江湖生活,所以練習的時候出現這種幻想,我就會感覺自己在做快樂的情,很容易就忽略了疼痛。

 

所以,如果決定了要學習(前提是學習的東西符合前面講的原則,也就是說,學習的是有價值的東西),那就不要覺得自己在犧牲,不要覺得需要靠意志力。直接告訴自己:我是在做快樂的事情,我不需要受欲望束縛,學完我就能怎樣了。

 

以這樣的心智模式,可以幫助自己摒棄誘惑,等習慣養成,自然就輕松了。

 

在心態方面還要補充一點, TED演講里有一期叫《The first 20 hours》,它說過去我們都講一萬小時理論,很多人覺得很害怕,學一個東西要練那么久,然后就打退堂鼓了。

 

實際上,一萬小時是說成為頂級專家,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前提。其實普通人學一個東西20個小時就夠了。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要達到右邊A的點需要1萬小時,但是達到B那個點,可能20個小時候就夠了,學習的大部分事情其實達到B或者A和B之間足矣。

 

一個人一生中能做到A點的領域,可能也就一個甚至還沒有。

 

總結一下就是,一旦選擇了學習一樣東西,我們就需要告訴自己它積極的一面,并想象實現了它之后的快樂場景。

 

同時也需要明確,你是想成為頂尖專家、還是學到及格就可以,這樣就能夠合理分配精力,做到最佳的投入產出。

 

五、 提升元認知策略:讓學習更有成就感

 

一張雙關圖,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人看到的可能是美女的臉,也可能是樹與飛鳥,這是源于知覺的選擇性,而這種選擇性跟我們的過去經歷、興趣領域等各方面都是相關的。

 

其實學習也一樣,我們每個人基因不同、經歷不同,所以認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習慣。有人善于反思,有人善于行動;有人擅長邏輯,有人擅長經驗;有些人喜歡一個人總結的學習,有些人喜歡大家一起學習,這些都構成了我們不同的學習風格。

 

而學習風格本身受天性影響很大,很難調整,但風格沒有絕對好壞,只是說任何風格都有相應優劣勢,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學習能力強的人,除了智力和知識儲備方面存在優勢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了解和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風格,明確優劣勢,進而調整學習方法——這種能力我們叫做元認知,它是“對于認知的認知”。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學習東西比較快,知道自己的盲區,知道哪種方式對自己有效,并且會不斷優化自己的學習策略。

 

“元認知”這個概念可能有點抽象,舉例來說:我學習風格比較傾向于邏輯,平時說話也是這樣,如果一個東西不符合邏輯,它再有見地,我也得把它套到一個框架當中才行。

 

我感覺我的世界是充滿各種框架的,沒了它們我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就會紊亂。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特點,所以每看一本書,就會先看目錄,然后快速瀏覽并掌握大框架,再細讀的時候,就會知道每一部分是在哪個框架下,進而對這本書也會消化吸收更充分。

 

但有些人就不一樣,他們偏愛跳躍式的學習。這是不同的學習方式和風格,當然也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目的都是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那么,那些元認知能力強的人是如何學習的呢?基本就是這五個方面:

 

1.籌劃——學習新知識時,需要推理必須要做的事情,比如研究一個行業,重點看其宏 觀環境、如何盈利、人才市場等等。 需要籌劃,有目的,再制定計劃,與什么人聊天、尋找資源、大概什么時間去做。而元認知差的人沒有特別的規劃,可能就一頭扎進去了。 2. 選擇——元認知技巧強的人可以從雜亂無章的資料里篩選出關鍵要素,比如做一個行業研究,通過google、知乎篩選出很多信息,并時刻記住自己的目標。 元認知比較差的人通常做法是覺得每樣信息都很重要,都要去學,于是很快被信息淹沒。 3.聯系——尋求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元認知差的人不太會聯想,只會不停接收,與自己原有的經驗是割裂的。 4.調整——分析與理解新的知識,拋棄過去有用但現在不需要的信息。 5.追蹤——能理解與應用新的知識,明確局限性,不會生搬硬套。

 

六、正確犯錯:用成就感替代挫敗感

 

不知大家平時是否關注羅振宇,聽他講課很輕松,學習過程很快樂、很有動力。但是,倘若你自己去看他講的某本書,則快樂感就下降很多。

 

因為他讀完一本書,給你講30分鐘,講的都是書里新鮮有趣的內容,新鮮知識本身就能帶給人多巴胺,所以你很容易感受到快樂。但自己去看書你會發現,對于一個結論,作者往往花了很大篇幅去論證。

 

這時同樣量的多巴胺,一本書看完需要10個小時,而羅振宇講完只花半小時,多巴胺濃度差異是很大的。

 

另外,如果不是看書,而是更進一步的,比如學習某種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工作中去,學習的快樂感就更降低了。為什么呢?

 

我們說,通常學習有三層:

 

知識層:學習某項內容,會某個知識點;

 

能力層:超越具體的學習內容,舉一反三,應用到解決問題中;

 

價值觀層:建立整體的心智模型和價值體系。

 

學習新鮮知識還是相對容易快樂的,但是,越上升到能力層次的學習,越不容易從內容本身獲得快樂,新鮮感無法大量集中的獲得。

 

知識層次的學習,需要的更多是原理性或資訊類的東西;而能力層次的學習,需要的是程序性或者操作類的東西。
 

比如,自行車為什么可以保持平衡,更多的是知識;你會騎自行車、保持平衡,更多的是能力或技能。學習前者,多看書,聽別人講,就可以了。但學習后者,只能自己實踐,肯定會摔跤和犯錯。

 

90年代,IBM的“深藍”靠強大的芯片計算能力打敗了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后 來,深藍的設計者特索羅覺得:機器運算速度比人腦快這么多,卻是勉強戰勝,這是為何?進而他發現,卡斯帕羅夫的神經元非常有效,經過幾十年的修煉,他能夠 迅速檢測出棋局的微妙差異,不像“深藍”需要分析每種可能方法,卡斯帕羅夫能夠立即優化選擇,集中評估,并選擇最有效的方法。后來,特索羅創造了一種新的 AI程序,從零開始,每場必輸,但是它具有從自身經驗中學習的能力,所以它夜以繼日地跟自己下棋,幾十萬次后,它就能夠打敗人類最棒的選手了。這種編程方 法,嚴格模仿了多巴胺神經元的活動模式,失敗最終轉化為成功。

 

由此可見,從錯誤中學習,本身就是大腦的基本運行機制。每一次犯錯,都是在學習中進步,都是成長的機會。

 

因此,每次犯錯后如果能夠找到原因,并在下次有所進步,那么在犯錯中感受到的就是快樂,而非挫敗。

 

總結

 

怎樣才能快樂有效地學習?我們要做到三點,第一學自己喜歡的東西,第二我們能夠學得好、讓自己有成就感,第三,這種學習能給我們帶來價值。

 

基于這三點,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按需學習:選擇對我們有用、與歷史過往經歷匹配、能讓我們參與其中、并能夠應用的學習內容。長期有用的東西,需要轉化成短期有用;一個大的學習內容,需要拆分出對我們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學習這個部分即可。

 

調整心態: 不要試圖用意志力堅持學習,而要從學習本身尋求快樂。把誘惑隔離開,漸漸將學習養成習慣。學習一樣東西,不需要1萬小時, 20小時足矣。

 

提升元認知策略:每個人的認知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認知優劣勢,才能夠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總結與反思學習風格,發現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是學習當中,除內容選擇外,更需要關注的事情。

 

正確犯錯:人類的大腦是從犯錯中學習的,能否從犯錯中進步,決定了犯錯這件事獲得的是成就感還是挫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