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有同學說,想要看一些反面的素材。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15家從巔峰到失敗的知名公司。
Borders
去書店買書、在報刊看新聞曾是人們多年保持的習慣,不過在電商和數字化閱讀的沖擊下,這兩個行業的生態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可以說是新經濟沖擊傳統行業的典型代表。
1995年,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網絡書店開始興起,由于書籍的標準化程度高,加上電商的價格優勢,經過短短數年時間,亞馬遜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書店,而在硬幣的另一面則是有40年歷史的美國第二大書店Borders不敵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競爭,于2011年申請破產。
論壇報業集團
另一個受到此股潮流沖擊的是傳統媒體。報紙雜志紛紛陷入發行量下降、讀者流失、廣告收入銳減等惡性循環的困擾。擁有《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10家日報和23家廣播電視臺的論壇報業集團在人們閱讀習慣改變的背景下,同樣逃脫不了破產的命運。
武鋼集團
從2002年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鋼鐵產能持續攀升,在高峰期占全球鋼鐵產能的一半。然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加上全球經濟放緩,鋼鐵行業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都處于嚴重的供過于求狀態。
大量過剩產能導致鋼鐵行業利潤長期低迷,中國鋼鐵行業2015年產能利用率僅67%,龍頭寶鋼股份的凈利潤同比下滑82%,而武鋼股份則凈虧損75.15億元。2016年9月,在政府主導下,寶鋼股份吸收合并武鋼股份,以重組化解產能過剩的矛盾。
21世紀的科技大爆炸中,電子商務、新能源、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這些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顛覆因子徹底改變過去15年的商業生態。時代的變遷,讓眾多傳統行業的知名企業無奈退出歷史舞臺。
關鍵詞:變化,傳統與革新
合俊集團
合俊集團曾是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廠,代工的知名品牌包括美泰、孩之寶、迪士尼等。產品70%以上銷往美國,是為數不多的上市玩具廠商之一。破產前1年,合俊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擁有9100名員工、年銷售額7.09億港元的大型玩具廠商。
然而,由于經營成本增加,行業競爭加劇,海外訂單價不升反降。為了擴大銷售規模,合俊幾乎不計盈利。2007年,合俊的盈利僅為540萬港元,毛利率較上年大幅減少4.9%。
隨著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延伸,國內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上漲,伴隨著人民幣加速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資金鏈緊張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中國眾多加工型企業破產倒閉,玩具龍頭老大的合俊集團也于2008年10月宣告破產。
韓進海運
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全球海運能力過剩,讓海運價格跌至冰點。在此背景下,雪上加霜的是行業龍頭馬士基錯誤評估形勢,帶頭訂造大船,羊群效應充分發酵,全球新集裝箱船訂造大潮涌動,在極度低迷的需求下更是促使全球海運能力嚴重過剩。
進入到2016年,馬士基、中國遠洋、中海集運、韓進海運等企業一改一年前的盈利狀態,一季度集體陷入虧損,行業生存環境加劇惡化。韓國最大、世界第七大船運公司的韓進海運,其母公司韓進集團是韓國前十大財團公司之一,也在2016年8月底宣告破產,而同時日本航運巨頭川崎汽船也傳出破產傳聞。
看似規模龐大的傳統制造類企業,在遭遇外部局勢惡化時,才驚覺自身既不具備抗風險的能力,也缺乏在產業鏈中穩定的話語權,而此時轉型或是另謀出路已來不及。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轉型,選擇,主見,靈活
雷曼兄弟
擁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在美國抵押貸款債券業務上曾連續40年獨占鰲頭,破產前總資產高達6390億美元,一度被視為大而不倒的存在。
然而在2002-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巨量泡沫形成期間,雷曼兄弟大量發行房屋抵押等債券,對巨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在雷曼兄弟命懸一線之際,華爾街的空頭大規模做空雷曼兄弟的股票致其股價暴跌,進一步導致雷曼兄弟融資成本飆升。陷入惡性循環的雷曼兄弟無力支撐,而美國政府拒絕施加援手,巴克萊銀行和美國銀行同時放棄收購計劃,背負6130億美元負債的雷曼兄弟轟然倒下,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案,繼而引發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
雷曼兄弟破產的直接原因,是它對利潤的過分貪婪,從而忘記了主營業務的杠桿倍數過高,導致風險敞口過大,對外界環境變得格外敏感。
關鍵詞:知足,風險,憂患意識
柯達
鼎盛時期的柯達曾創造了諸多神話,一度占據全球2/3的膠卷市場,擁有14.5萬名員工,特約經營店遍布全球各地。
隨著數碼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數碼產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傳統膠卷市場迅速萎縮。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死于數碼時代的柯達,其實早在1975年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然而,缺乏前瞻性的柯達,沉醉于傳統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為了不讓數碼相機沖擊其蒸蒸日上的膠卷業務,竟選擇雪藏這一新技術,并堅持固守傳統市場。
到2003年,柯達的傳統影像部門銷售利潤已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41.8億美元,柯達這才下定決心進行戰略轉型,放棄膠卷業務并全面進軍數碼產品。此時,距離柯達發明第一臺數碼相機已過去整整28年。最終,固步自封的柯達原本的技術優勢喪失殆盡,龍頭地位拱手讓于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忽視技術進步,無法追上競爭對手步伐的柯達,沒落只是時間問題。
諾基亞
諾基亞憑借多年的未雨綢繆以及充滿靈感的設計,迅速從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奪得市場,從1996年開始,連續15年占據全球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巔峰時期更是擁有超過38.6%的市場份額。據統計,2005年上市的諾基亞1110是有史以來最熱銷的手機,全球累計銷量高達2.5億部。
2007年,橫空出世的iPhone與后來崛起的安卓系統,帶領行業進入到智能手機時代。到2012年,三星首次取代諾基亞成為全球手機銷量最高的企業,后者市場份額降至19.6%,此后便開始一泄千里。2013年,諾基亞手機業務被微軟收購。
其實,稱霸功能機的諾基亞并沒有安于現狀,它對研發不吝投入,在破產前10年累計投入400億美元,是同期蘋果研發投入的4倍。在智能手機降臨前,諾基亞是第一個研發出手機觸摸屏技術的企業,還曾演示出一款擁有彩色觸摸屏、屏幕下方有個單獨按鍵的手機,這比iPhone的出現整整早了7年,可惜的是這款產品最終沒有推出市面,為隨后的覆滅埋下伏筆。
摩托諾拉
與諾基亞和柯達都不同的是,摩托羅拉覆滅更多在于押錯了寶。先是加入到銥星計劃的研發,付出26億美元的代價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一無所獲,這成為它走向衰敗的分水嶺。
為了挽救不斷丟失的市場份額,摩托羅拉又做出一個致命的錯誤選擇,跟蘋果合作推出一款摩托羅拉iTunes手機。這款手機沒有給摩托羅拉帶來多大好處,但它卻教會了蘋果如何制造手機。兩年后,深諳消費者需求的蘋果獨立研發出iPhone手機,并一舉晉升為新的霸主。每況愈下的摩托羅拉最終在2011年8月將它的手機業務以125億美元出售給谷歌,此后還分別被分拆賣給Arris和聯想集團。
雅虎
1994年創立的雅虎不僅崛起于互聯網時代,而且是互聯網1.0時代的絕對統治者,但在門戶網站業務衰退后,其并未找到足夠有競爭力的創新點。反之,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企業后來居上,以搜索引擎、社交及電商等精準定位崛起于江湖。
雅虎在繁盛時期積累的大量現金也未能挽救其衰退,自1997年以來,雅虎收購超過120家初創公司,耗資170億美元,但卻因價格問題錯過早期的谷歌和Facebook,大規模低效的并購不僅未能如愿提升雅虎的估值,反而使其陷入更深的泥濘中去。
如果未來已至,你卻視而不見,再成熟、再領先的企業都有可能被時代的巨輪所淘汰。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無論是技術升級、產業更迭還是商業模式革新,都被時代賦予了加速度。
這些公司擁有看似穩固的行業地位,兼具技術壁壘,亦不缺前沿創新,在行業改朝換代之前,它們甚至儲存了不少最領先的技術。但當創新的火花迸發時,大企業臃腫的管理效率使其對可能引發的巨大變化視而不見,出于各種愚蠢的理由無視市場趨勢的扭轉,最終無奈走向消亡。
關鍵詞:優勢與劣勢,創新與守舊,遠見,憂患意識
Jawbone
曾是可穿戴設備鼻祖的Jawbone,可謂占據智能設備第一風口,卻因多次跳票和產品質量問題徹底傷害了消費者的期待。根據IDC公布的數據,2016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場的銷量為1970萬,比去年同期增長67%。Fitbit、小米、蘋果在智能手環上占據前三甲,而Jawbone則徹底淡出,并靠清理庫存獲取收入以維持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