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寫作如何提高論證說理能力?”,大家可以作一下參考。
【寫作話題一】
對于奮斗,當今社會上大家各持己見,褒貶不一。有人說:“奮斗可以沖破‘埋沒’的壓力”,有人則不以為然,對此你怎么看?請給出理由。(100字以上)
【范例】
【開頭表明觀點】奮斗可以沖破“埋沒”的壓力。【過渡句】古今中外,許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都遭受過“埋沒”的命運。【例證】愛因斯坦曾被埋沒在一個專利局中,充當小職員的平凡角色。但他沒有灰心,抓緊一切機會進行研究,終于開創了物理學的新天地。【因果分析】為什么他沒有因“埋沒”而“窒息”,并且能有所建樹?因為他不甘忍受被“埋沒”的命運;無論在怎樣不利的情況下,他始終沒有喪失向上的勇氣和力量;他堅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馬,終會迎來奮蹄騰飛的日子。【總結句】因此,他在“埋沒”的情況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奮斗,終于沖破“埋沒”,脫穎而出。
【寫作話題二】
當前社會上很多人對“自信”的看法不一。有人“過度”自信,結果事與愿違,為此有人懷疑我們還應自信嗎?對此你持何種觀點呢?并給出理由。(100字以上)
【范例】
【開頭表明觀點】人要有自信,但不能盲目。【例證】三國時的馬謖乃蜀軍一員大將,鎮守街亭,他把二十萬大軍駐扎在高山上,久經沙場的老將王平力勸他撤離此山,理由讓在場的將士信服了,但唯有馬謖仍堅持己見,結果被司馬氏圍山斷水,放火燒山,蜀軍不戰而亂,幾乎全軍覆沒。馬謖也依軍法被處斬,身首異處。【因果分析】街亭失守,是因為馬謖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于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聽取別人的誠懇建議。【總結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在決策、辦事時不能盲目自信,要擇善而從,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寫作話題三】
當前社會上,很多中學沒有畢業的學生,反而拿到比大學生更高的工資,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知識真的是力量嗎?沒有知識不也能賺很多錢嗎?對此,大家眾說紛紜,你有何觀點呢?并給出理由。(100字以上)
【范例】
【開頭表明觀點】知識就是力量。【闡釋句】它首先是一種難以量化的、偉大的精神智慧,當然也可轉化為具體的、可見的、巨大的物質力量。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可以坐知天下之事。【分析句】憑什么?憑的是知識,以及知識帶來的預見性。【例證】史蒂芬.霍金,被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輪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動”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這并不影響他能成為繼愛因斯坦之后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享有國際聲譽的偉人、超人。靠的也是知識--關于宇宙奧秘:天體物理、時空本質的最新知識,最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智慧。【總結句】可見,知識能夠改變世界,知識能夠決定命運,知識能夠給人自由。
通過上面三個話題,相信大家對發表觀點后,應如何進行說理有了大致了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先發表觀點,接著進行相應的例證和理證,可以借助因果分析、假設分析、求同分析等來進行相應例證,當然也可結合相應的說理,中間加入適當的過渡句更好。這樣論證力度更加深入,才能使閱卷人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