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奈何長久堅強未使柔弱變珍貴,偶爾任性便有罪。在業內,提到MBA,大家鼓吹最厲害的就是MBA帶來的巨大的人脈、平臺的潛在價值;但是否真的如此?

       近日偶然看見一位就讀于國內某頂級商學院國際MBA項目的MBA學員發表了關于“平臺”的思考:

 

上個月,我們幾個MBA的小伙伴在學院辦了一場講座活動,從業界請了幾個大咖給學院的同學以及一些校外的朋友分享 PE/IPO 中的 Due Diligence(盡職調查)。

 

活動的組織做得很緊湊,從有這個想法,到最終做下來這個講座,只花了兩周的時間。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初定下來這個項目的時候,俱樂部的會長,也是一位PE基金的從業者,輕描淡寫地說的一句話:“我們做活動,本質就是用這個商學院的平臺去對接資源。而最理想的結果,就是把學院才能對接上的資源變成自己的資源。”

 

沒錯,雖然嘉賓都是小伙伴們自己請的,但是如果不是靠這個商學院的平臺,別人是不會這么輕易、免費地過來的(時間緊張, 連禮品都沒有給)。

 

平臺在這里就像中國人說的“背景”,有時候它起的作用比站在臺前的那個人是誰還要重要。

 

01/平臺是你能力的杠桿

 

什么人不需要平臺?把單位時間只賣一份的人不需要平臺。舉個例子,你是一個做皮具的,客戶找你做一個皮包,你花十小時做好,把包給客戶,收一個皮包的錢。——這種模式你把十小時單獨賣給了這個客戶,只賣了一次,那么你不需要平臺。誰來找你做包,你就給他做便是。

 

但是你的腦子轉了個彎,你打算把單位時間不止賣一份,你要賣很多很多份,賣出數倍的錢。怎么做呢?你在網上開了個博客,把皮具制作的過程寫成配圖精美的文章,不僅有成果,還有過程跟故事;你做直播,現場展示原料是怎么變成成品,還順帶講一講皮具的歷史。做了這么多事,導致你花了二十個小時才做好這個包,收了這個客戶同樣多的錢——但是你把這二十小時不僅賣了了這個客戶,還賣給了互聯網上所有的受眾。

 

于是你有了“品牌”,有了“擁躉”,你的包的單價也提高了,你后來不做包了,變成了時尚博主,還出了書。

 

在第二種模式中,你需要平臺。你需要博客的點擊量,需要大V的轉載,需要直播平臺的推薦,需要媒體給面子,需要出版社幫你包裝。這些平臺都是你借力的來源,他們是你單位時間價值的“杠桿”。你看,想從“做包的手藝人”變成“有個人品牌的手藝人”,你需要平臺。

 

02/平臺給你單打獨斗獲取不到的資源

 

最初,職場中并沒有你。你掏出名片說:我是某某公司的某某某,于是,職場中才有了你。如同心理學上有“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你所在的平臺,就是別人心目中對你初始位置的錨定。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需要信任,但是一開始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誰,怎么建立信任?那就只能靠對平臺的信任。平臺就是一個中間人,通過它的信用為你背書,此后你能否建立起個人的信用,就全靠自己了。

 

03/把平臺的資源轉化成自己的資源,這才是核心

 

我們的確能看到離開平臺后瞬間跌落神壇的人。問題在哪里呢?其實,利用平臺的資源天經地義,但是不能將平臺的資源變成自己的資源就是最大的問題。

 

廣告能把客戶吸引過來,但是產品不好下次客戶就不會再買。職場人也是一樣。客戶因為平臺而來,但如果你無法提供附加價值,你就只是平臺的附屬物。平臺的資源和你無關,當你離開時,你也什么都帶不走。

 

MBA項目作為一個平臺,也是給了一個展示你自己的機會。今天講的這一切,都不是和學習具體的知識相關。然而,它是MBA價值的另一面。

 

我的一個同學,這個周末就要開始辦他自己的分享會,在學院的平臺上,他講的東西能被整個MBA項目感興趣的同學聽到,這些人絕大多數是 Part-Time 的學生,不乏各行各業的大牛,那么誰會是他以后的合作伙伴,誰又因此而開始欣賞他、最終成為他的伯樂呢?沒人會知道。重要的是,他抓住機會在平臺之上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最終把平臺上的資源,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