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馳是地道的潮汕人,對茶有著發自骨子里的熱愛。采訪當日,他選擇了一款來自家鄉的紅茶,泡茶時、水燒開后,他特意將滾開水的倒入一旁的涼水壺中,片刻之后等水溫降下來再泡茶。據他說,85度的水溫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這款茶的色、香、味。正是這種認真、執著、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林山馳和他的團隊在“智慧城市”這個無數熱錢涌入、無數人想快速掘金的領域深深扎根,一做就是20余年,收獲了連續22年“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的表彰,也收獲了客戶的口碑與信任。
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
2020年,是提出“智慧的城市”概念的第12個年頭。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是道路上飛馳的無人駕駛汽車?是不用去醫院就可以看診的醫療服務?還是足不出戶就能鏈接全球的遠程教育?
“智慧城市是很廣泛的概念,幾乎涵蓋了各行各業,站在不同的角度、層次和階段,對它會有不同的認知和理解。因此,在解讀智慧城市時,不能僅僅聚焦于某一點,否則就會像盲人摸象一樣。”已經在智慧城市這一領域有數十年經驗的林山馳如此說到。
而自“新基建”作為賦能產業的新引擎被提出以來,智慧城市的概念再次得到升華——智慧城市空間是“新基建”的核心載體,也為“新基建”創造了更廣闊的需求。智慧城市建設是新興技術需求最大的領域之一,也是“新基建”最大的應用場景集合。“新基建”與智慧城市的相輔相成性可見一斑。
在林山馳看來,現階段的智慧城市建設融合了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和創新理念的運用,推動著政府服務方式的改變,構建智慧政府,實現智慧新民生服務和保障,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基于城市超級大腦優化政府管理和服務,提高效率,實現智慧新指揮、智慧新管控;智慧城市建設將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智能物聯生活,提升城市整體資源利用效率,構建兼顧工作、家居、生活一體的智慧生活方式,使城市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具有更加智慧化的應用服務。
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隨著新技術的引入,智慧城市覆蓋的行業亦不斷擴展。以林山馳所在的宏景科技為例,宏景科技一直“聚焦智慧城市、專注持續創新”,由過去以智慧建筑、智慧園園區為核心業務,逐漸擴展至智慧新指揮、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管廊、智慧會展等新領域和新業態,并不斷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應用等方面持續投入研發,保持技術領先。
“此前,我們服務政府行業,現在又涉足農業。就有人會說,宏景現在怎么又開始做農業?事實上,我們做的并不是農業,而是農業信息化。我們對農業依然一無所知,需要跟農業廳、跟專家、跟真正種植的農民去交流、去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怎樣才能幫助到他們。就像我們研發設計的自動灌溉系統,不是我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是需要幫助到農民提升種植效率、提升產量的。設計時需要考慮農民的各種使用情況和場景,這就涉及到很多算法、邏輯和關聯因素,簡單來說,就是用‘專業’幫助農民‘簡單化’技術操作。所以,智慧城市的‘智慧’是圍繞人展開的、在于貼近用戶需求,他知道的、不知道的需求,都可以用我們的專業去幫助他解決。”
伴隨著行業邊界的不斷被打破,新技術成為串聯起各行各業的底層紐帶,人們逐漸發現所有的“智慧”都是圍繞“人”發生的,“智慧城市”最終需要更好、更接地氣、更加個性化的服務于每一個人。因此智慧城市建設系統設計要采用柔性設計、智能設計、協同創新設計;以確保智慧城市運營中社會有溫度、城市有精神。“作為‘智慧城市’的一員,需要發揮自己在‘智慧城市’中獨有的作用,又要包容開放、互聯互通。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特色、集業態智慧之大成。”
讓以人為本切實落地
然而,要真正完成一項“智慧地服務于每一個人”、讓客戶滿意的項目卻并非易事。
“相同的技術,做得好與不好差別也很大。從60分到80分可能很簡單,但要從80到95、甚至100分,就很不容易,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一個項目需要集合各種專業人才,以及不同領域專家、行業生態合作伙伴等組成項目組,將不同領域的信息結合在一起。這不僅讓團隊具有了跨專業、跨領域的背景,也給團隊帶來了能夠超越個體局限的能力,從而依靠團隊的力量、共同發力完成一個方案,完成相應的項目。其次,不同技術線路、不同設備或檔次、不同場景都需要斟酌、比較,既要符合規范、保護投資,還要未來使用、維修方便,需要全面論證,才能為客戶做出符合其需求的最佳方案,真正做到為客戶著想,創造價值。
“15年前,我們為廣西自治區公安廳做了數據中心的項目。那時候,大家都把計算機中心稱為‘機房’,當時國家相關標準要求不高。但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就充分考慮了包括人、物、技術、管理等很多相關的因素以及未來的趨勢,使信息化的心臟‘機房’可兼容、可擴展,超前設計。十多年來,在公安部門涉及的信息數據特殊爆發式增長的情況下,該數據中心自啟用后一直在穩定、高效的使用。為用戶贏得好評。客戶甚至邀請我們在數據中心掛牌,寫明數據中心是由宏景科技承建,我們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項目建設期雖只是半年或一年,但在我們進行規劃設計時,考慮的卻是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是需要對項目的全生命周期負責的,做人和責任心就必須是一輩子!”林山馳說到。
從單體的智能建筑到區域性的智慧園區、再到打破行業邊界的智慧城市,圍繞客戶需求、想客戶之所想、盡心竭力做好服務,不僅為客戶提供了更好、更接地氣的智慧化應用和服務,更是為林山馳和宏景科技贏得了眾口一致的好口碑。
自身的平衡才是發展的終極
如今,宏景科技已逐步規范化并引入戰略投資者,林山馳亦認為自己的人生應該進入到新的階段,“過去,是隨慣性工作,就像處于漩渦中,沒有太多獨立思考的時間。現在,我在學習放權,提供平臺、給到員工充分發揮的空間”。
“企業的長久發展是靠員工共同發力去創造的。在企業的特殊時刻,管理者多做一些是應該的,但是當企業步入正軌后,管理者需要脫離出來,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靠企業文化與制度去進行管理,企業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企業所處階段不同,對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也會有不同需求,林山馳也在正在尋找更適合企業發展、更適合個人進一步提升之間的平衡點。然而,無論結果如何,一如他所說:“工作可以有多種方式,最終目的是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來自校外導師的分享
分享一
在學習的過程中,或許無法百分之百吸收老師們淵博的知識,但能夠在老師們的引導下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經濟、看待管理,不再是極限于行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分享二
融入班級、充分利用資源,班上的同學來自不同的行業,相當于有了來自不同行業的老師。同時,跟更大范圍的校友、同學搭建聯系和交流,持續不斷地擴大圈子、持續不斷地認識“陌生人”,學費只交一次,但學習永不停止,永不“畢業”。
林山馳
現任宏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總裁,高級工程師。分別在大型國企集團、外企、民企和股份制企業任職過,有二十多年智能化技術開發、實施和經營管理方面工作經驗。
參與過廣州塔、新白云機場、亞運場館、武廣高鐵、廣西公安廳、南寧龍光世紀、珠海長隆科學館、珠海航運大廈、余姚新城、張家口崇禮小鎮、廣州市公安局110指揮平臺等眾多智慧大廈、智慧園區智能化、信息化系統開發和建設經驗。
2010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信息技術與通訊保障工作突出貢獻個人稱號;2010年獲得廣東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優秀人才獎;2014年入選廣東省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家委員會專家;獲得2016年度智慧城市建設創新人物獎。
林山馳為2008級華南理工大學EMBA校友;2017年4月成為華南理工大學MBA“啟明星”校外導師;現為華南理工大學EMBA聯合會副會長、工商管理學院校友會副會長。
關于“啟明星”校外導師項目
MBA/MPAcc/MEM“啟明星”校外導師項目,于2016年9月啟動,旨在搭建起學員與優秀校友、行業大咖的互動平臺,將優質社會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培養中,為在讀學員提供與真實職場無縫接軌的有效指引,讓華南理工大學MBA/MPAcc/MEM項目時刻保持活力,成為華南經濟圈校企對話的引領者!
項目啟動以來,已有超過800名企業精英申請加入“啟明星”項目。在項目過程中,導師與學員、與高校之間互補共贏,共同搭建起產學研交流互動的平臺。
原文標題:校外導師專訪|林山馳:智慧城市始終以“人”為本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JNtkzXDp4XvZ_1k0MLeBA
以上就是“華南理工大學MBA校外導師專訪|林山馳:智慧城市始終以“人”為本”,更多MBA院校新聞,請多多關注社科賽斯MBA備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