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乃王國維先生在其名著《人間詞話》中指出的人生第一層境界.原意是:對人生的迷茫,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望盡”一詞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對應到我們的真題運用上,在這層境界上的人往往悶頭做題,獨自探索,在做完一遍歷年真題之后,往往容易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以為自己已經“望盡真題路”.殊不知,這一切只是無知而已,更多的是對真題運用的誤解和迷茫,戚戚然已不知前路如何走.
在第一層境界上,是對真題的浪費,利用率不到20%,英語二能否過線全看自己基礎如何.
第二層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王國維先生在其名著《人間詞話》中指出的人生第二層境界.原意是:人生有了目標,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卻繼續追逐無怨無悔.
對應到我們真題的運用上,這部分人已經脫離第一層境界,知道真題不僅僅是做一遍題目,因為那是對真題最大的浪費.他們為自己運用真題設置了更多的目標,比如:掌握真題的詞匯,掌握真題的長難句,弄明白每道題的答案等等.
這其實是精讀的過程.精讀是一個潛心鉆研的過程,是一個精心打磨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和終將成功的信心.沒有付出,沒有收獲,這是人生至簡的道理,而很多人卻妄圖在英語學習上一蹴而就,這從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豈可到達理想的彼岸?
曾經遇見一個學員,基礎也很差,除了堅持上面的精讀目標,自己還堅持翻譯每篇真題,翻譯完5篇之后,明顯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初聞此事,唯驚嘆曰:此乃真英雄也!
到了第二層境界,已經不算浪費真題,達到了60%的利用率吧!英語二能否過線取決于能否進入第三境界.
第三層境界
不識廬山真面目,緣身在此山中.語出蘇軾《題西林壁》,原意是:不能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是因為身在山中.
對應到真題運用上,雖然大部分人只要明確了目標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并且可以通過第二境界積累足夠的量.但是,只有小部分人的量變可以產生質變,原因為何?
很簡單,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管我們怎樣精讀真題,目的都是為了做對題目.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把積累的量變和題目的選項分析結合起來.分析選項其實很簡單:正確選項為什么正確,錯誤選項為什么錯誤,弄明白這兩個問題就大功告成了.
到了第三層境界,真題利用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英語二過線是肯定沒有問題了.
第四層境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乃王國維先生在其名著《人間詞話》中指出的人生第三層境界.原意是:立志追逐的,在足夠的積累后,量變成為質變,不經意間已追逐到了.
對應到真題運用上,經過第三境界分析選項的量的積累,在這一階段上就要進一步對選項的出題思路和陷阱類型進行歸類.只有對出題思路和陷阱類型進行歸類,方能掌握英語做題的小竅門和秒殺技.
比如2015年真題text 1第24題:
But it’s not just a gender thing. At work, people pretty much know what they’re supposed to be doing: working, making money, doing the tasks they have to do in order to draw an income. The bargain is very pure; Employee puts in hours of physical or mental labor and employee draws out life-sustaining moola.
24. The word “moola” most probably means____.
[A]energy [B]skills [C]earnings [D]nutrition
這是一道詞意推理題,不會做有各種不會做的理由,但是會做的只要會一種方法即可.比如:如果你知道英語二的答案特點之一是同近義詞替換,那么,即便你讀不懂文章,你只要知道文中第二句中的money = income = 選項C earnings,那么你就可以選出答案C了.
這就是第四層境界,對真題100%利用的效果,英語二拿70分?So easy!
好了,這次就分享到這里.想必有人問,如何進入第三、第四境界?實話實說,非英語專業、不是有極大毅力者、不是對做題有一定天賦者,沒有專業人士幫助,很難進入第三境界